English

建立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

2005-01-1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笛清 我有话说

我国是世界焦炭大国,其生产量、消耗量和贸易量均居世界第一位。与此同时,粗放型的焦炭生产又带来了大量的资源浪费和触目惊心的环境污染问题。因此,焦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中国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不少地区和焦炭生产企业积极开展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探索,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其中,

山西三佳公司多年来坚持以人为本、环保至上、集约资源、回报社会的企业可持续发展观,探索建立与生态友好的技术经济产业链,生产与环境友好的合格产品,研制成功了清洁型热回收热电联产炼焦技术,并通过自身的发展实践,为高消耗、高污染行业如何走循环经济道路成功地创立了一个三佳模式。日前,在由经济日报社和中国社科院经济技术咨询公司联合召开的焦炭行业与循环经济暨三佳模式座谈会上,高尚全、高全立、侯云春、潘岳、谢伏瞻、周绍朋、冯并、崔民选等有关部门的领导和专家学者,对三佳的发展理念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他们的成功经验不仅对资源型污染类企业有很强的指导作用,而且对其他行业、其他企业也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同时,与会者还就如何发展循环经济、建设集约型社会各抒己见。

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侯云春强调,新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能不能紧紧抓住,并且大有作为,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能不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真正从过去的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传统增长模式,和先污染后治理的生产过程的治理方式,转到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模式上来,在生产和消费的全过程,高度重视资源的集约使用和再利用,走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资源的有序利用。

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指出,发达国家由于人口和能源的结构比我们好得多,所以走了一大圈弯路还能回过头来从容不迫地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工业文明,但我国不能再走这条路,因为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面临着很大的约束,不走循环经济、资源集约型发展道路,实在撑不下去了。他认为,发展循环经济是一个迫切的现实问题,是我们不得不选择的一条路,花多大成本忍受多大阵痛都得走。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高尚全建议:一要建立资源约束激励和约束机制;二要建立环境补偿的机制;三是完善资源税,资源不能过度开发;四,对短缺资源(如水资源),要形成合理的价格机制,这样可以促进对水资源的集约;五,要建立健全干部的考核制度和统计制度,尽快推出绿色GDP,建立推进发展循环经济的机制;六,要转变政府职能,政府要为发展循环经济创造制度环境、法律环境、政策环境和科技创新的环境。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谢伏瞻认为,建设集约型社会要实现两个创新。建设集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不仅是一个地方、一个部门、一个企业的事情,而且是涉及到我们全社会每一个人、每一个地方、每一个企业。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集约型社会,现在最最重要的就是要两个创新。第一就是体制创新。通过深化改革,改变目前经济社会发展当中那些不利于建立集约型社会的因素。第二是需要加快技术的创新。我们现在很多产品的能耗都远高于国际平均水平,包括我们吨钢的能耗、发电的能耗都是高于世界的平均水平。在这种情况下,不加快技术创新,质量不能提高,消耗不能降低,效益也不能提高。因此,需要加大研发的投资,要保护知识产权,要鼓励建立自主知识产权或自主品牌,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将建设集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落实到每一个环节。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周绍朋强调建立和完善发展循环经济的体制与机制,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陈栋生建议采用合同能源管理的方式推进焦炭的清洁生产问题,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李义平呼吁企业应当增强社会责任感。与会者还就如何建立资源集约型社会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