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新论集萃

2005-01-18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西方新文化史的兴起与走向

周兵在《西方新文化史的兴起与走向》(刊于《河北学刊》二○○四年第六期)一文中指出,新文化史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当代西方史学理论和历史编纂中一个最主要的发展趋势,它取代了经济?社会史而成为历史研究的主流。新文化史在形成过程中,主要吸收了三个方面

的理论与方法: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和法国年鉴派史学、后现代文化批评和历史叙述主义、文化人类学。这三个方面的共同作用,决定和影响了当今西方新文化史研究的基本形式与走向。

明清徽州宗族的婚姻圈

陈瑞在《以歙县虹源王氏为中心看明清徽州宗族的婚姻圈》(刊于《安徽史学》二○○四年第六期)一文中指出,明清徽州宗族婚姻圈有以下特征:一是婚姻缔结以县境地域范围内特别是周边邻近宗族为主要对象,二是徽州境外的婚姻缔结与徽商的迁徙和经营地域圈的扩大有关,三是徽州宗族的婚姻缔结以几个大的宗族为主要对象,相互之间结成世婚之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世婚制在徽州的盛行,四是较多以业儒仕宦为背景的宗族相互结成婚姻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婚姻背后文化上门当户对的特征。

晚清社会风尚的变化

孙燕京在《晚清社会风尚及其变化》(刊于《中州学刊》二○○四年第六期)一文中指出,晚清社会风尚发生了从“淳厚”到“浇漓”、从“扬气”到“洋气”再到“新气”的变迁。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历代中晚期因商品经济发展、人们僭礼逾制现象的继续;另一方面是近代以来西方文化影响的结果。晚清社会风尚的变化新旧杂陈,带有明显的阶段性和不平衡性,凸显出地域差异和社会群体差异。晚清社会风尚的变化只是近代中国社会风尚变化的一个起点,它没有因改朝换代的结束而结束,而是随着民国以后社会发展的进程继续发展,不断趋新。

新中国建国程序的调整

杨火林在《新中国建国程序的调整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过渡性特点》(刊于《中共党史研究》二○○四年第六期)一文中指出,在筹建新中国时,毛泽东曾经设计的建国程序是先邀请各民主党派及人民团体的代表在解放区召开新政协会议,然后再召开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中央政府。但由于其时政治、军事、技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建国程序在实际运行中作出了重要调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被赋予了筹备和建立新中国的特殊历史使命,其性质、职权和组织体制也随之表现出若干过渡性特点。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