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我们缘何抢登南极冰盖最高点

2005-01-2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视点记者 王光荣 齐芳 林英 本期策划 王保纯 陆彩 我有话说
本期提示

1月18日,人类历史写下了又一个“首次”:中国科考队登上了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将鲜艳的五星红旗插上了南极冰盖之巅。这是中华民族不畏艰险探索自然的又一壮举,是中国极地考察史上又一个重要里程碑。

北京时间1月18日3时16分,中国南极内陆冰盖科考队确认找到了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南纬80度22分00秒,东经77度21分11秒,海拔4093米。这是人类首次“登”上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主任、第21次南极考察领队张占海说,这是国际上第一支到达南极冰穹A最高区域,并进行系统性研究的队伍,钻取冰芯和自动气象观测站,将为全世界提供一系列科学数据,意义很大。

也许很多读者会问,这“意义很大”到底“大”在哪里?南极冰盖之巅科考价值何在?我们为什么要迎难而上,去抢登这冰盖之巅?为此,记者采访了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任贾文研究员。

南极冰盖最高点极具科考价值

据介绍,中国南极内陆冰盖科考队是在经过一个多星期的详细勘测和对比,在挺进南极内陆冰盖1200多公里后,才确认找到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任贾文说 “这冰盖最高点――南极冰盖冰穹A区域极具科考价值。”他介绍说,冰穹A区域气温低,年平均气温低于 50℃;海拔高,平均海拔4600米。该区域直接接受来自地球平流层大气的沉积,这里的冰盖是原始堆积形成的,储存着全球的气候和大气环境信息。这里也是南极冷源的中心区,可望获得近期地球表面的最低温度。所以,在这里钻取的冰芯科研价值极高。另外,这里也是气候环境观测、大气与气象观测非常理想的地方。在南极冰盖冰穹A区域建立观测站,在科学上的意义是地球上其他任何科学观测站所无法代替的。

据了解,从科学考察价值来看,南极一共有4个主要点 极点、冰点、磁点和内陆冰盖最高点。目前,美国已在“南极点”建立了阿蒙森・斯科特站;法国在“南极磁点”建立了迪蒙・迪维尔站;前苏联在“南极冰点”测到了 89℃的全球最低气温,建立了东方站。此前,南极仅剩下海拔4093米冰穹A最高点,只有这个点迄今尚未直接从地面进入展开过系统的科学考察活动。

任贾文说 “这个重要的点之所以能保留到现在,与它的科研难度有直接关系。这里是地球上最冷的地方,由于海拔高,高原缺氧状况大约相当于我国青藏高原5000米海拔的地区,这个最高点素有‘不可接近之极’之称。另外,由于属内陆区,离海比较远,加上高寒、缺氧,这是对后勤支援保障工作很高的挑战。”尽管困难,德国等国家也提出了考察计划,我们不抢登就可能落后。

有关专家指出,从某种程度上讲,我国首登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和当初首次登上南极大陆具有同样重要意义,弥补了其他国家在南极内陆考察的一个空白区域,能够使人们更全面地了解南极大陆的本来状态。这次科考成功,为我国今后在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地区建立新的科学考察站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础。

跟每一个地球人息息相关

按照计划,科考队将在最高点建立临时科学观测站,开展气候环境监测,进行冰雷达测冰厚、高精度GPS定位和综合气象观测,并钻取150米到200米的冰芯,进行内陆站选址调查。

据了解,我国南极内陆冰盖科考队在南极冰盖冰穹A最高点区域已经进行了冰芯钻探,目前已获得近100米的浅冰芯,成为世界上迄今为止在南极冰盖最高点区域获取的惟一一支冰盖顶点冰芯。

任贾文说,南极是世界上最寒冷、暴风雪最频繁、风力最强、最干燥的大陆。几千万年来,这个地方常年被冰雪覆盖,冰雪平均厚度已达2000米,最厚处达4500米。在长期的积累过程中,雪一层层压缩成冰,雪花沉降过程中捕获的大气杂质,以及雪形成时当地气温等有价值的信息,被封存在冰层里的气泡之中。科学家们通过钻探冰芯,可以采集到这些冰层,再利用科学仪器对此加以精确测试,就能从中“解读”出数十万年甚至上百万年以来地球气候与环境变化的数据,从而对今后气候环境变化状况作出准确预测。任贾文研究员说 “我想这个跟咱们每一个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都息息相关吧。”

比如,气候变化引起的南极冰川增减会明显影响到全球海平面变化。科学家预测认为,到2100年由于全球变暖,海平面将比今天高出500毫米,其中海水热膨胀因子导致的上升量占一半以上,其余归因于山地冰川和极地冰盖的融化。

为我国第3个南极科考站选址

此次科考另外一个重要任务是为我国第3个南极科考站选址。

1985年,我国在南极圈外成功建立了长城站。1989年,我国在南极圈内建立了中山站。中山站虽然在南极圈内,但仍在海岸线上。现在,我国计划在“十一五”期间建立第3个南极科学考察站,向南极的“心脏”挺进。据了解,在此次科考中,科考队要对选址做大量的科考工作。考察回国后,科考队还将把候选站址的有关数据提交给有关国际组织审核。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副主任秦为稼说 “第三个站是度夏站还是越冬站?人员如何适应冰盖环境?每次考察多长时间合适?这些都有待回国后进一步研究。”

为了把南极科学考察站建在南极冰盖的内陆,我国各方面的保障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中。在这次考察中,当科考队员走出中山站800公里后,我国的直升飞机就“鞭长莫及”了,只能依靠国际救援。而一旦在内陆冰盖建站,我们不能全部指望国际救援。据了解,我国已经计划在未来3年投入5亿元人民币提高我国极地考察能力,实施改造极地破冰船“雪龙”号,南极现有的长城站和中山站,以及上海基地建设上。

1984年10月15日,邓小平同志为中国首次南极考察队挥毫写下了“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出贡献”的光辉题词。历时20年,我国极地考察事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获得了大批极其宝贵的数据、资料和样品,取得了许多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成果。国家海洋局局长王曙光说 “我们的科学工作要为实现这些人类社会的发展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承担起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的应有责任。”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