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细胞探秘人

2005-01-2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耿建扩 通讯员 赵振军 周红松 我有话说

2004年10月,中国科学院院士、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孙大业受到河北省人民政府表彰,获得特殊贡献奖二等奖。一个普通的地方师范院校,出了一位院士并获得如此奖励,许多人不敢相信这是真的,而更多的人则是投来赞许的目光。

“我一定比你们做得更好”

1959年,孙

大业从北京农业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河北师范大学任教。繁重的教学任务,几乎占去了他所有的时间,可他还是像挤海绵里的水一样,利用一切空闲收集农业生产中的研究课题,查阅资料,准备将来开展他喜爱的生命科学研究。1980年,孙大业被派往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植物学系深造。经过几个月的思考,他把目标选在了钙调素的研究。这项研究是植物学领域的一个前沿课题,其价值在于探索生命的奥秘,调节动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广阔的理论与实践应用前景。

面对美国同事怀疑的目光,孙大业心里暗暗发誓:“你们能做,我就能做,而且一定会比你们做得更好!”凭着这股犟劲,他一头扎进文献中,在实验室开始了夜以继日的研究。短短的两年时间,就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其中发表在《植物生理学报》上的有关钙调素亚细胞分布的论文,被SCI引用47次之多,获得专家们的高度评价,连这一领域的权威教授也伸出大拇指:“孙先生的研究,对这个领域产生了较大的震动和影响。”

“为细胞生物学作出突出贡献”

孙大业的哥哥早年就定居美国。哥哥多次提出把他的妻子和孩子接过去,要他也留在美国。但他抱着对祖国的挚爱,1983年如期回到了河北师范大学。在一无实验室,二无实验设备,三无科研经费的情况下,他和系领导商量,把一间闲置的储藏室作为实验室,又自己动手,制作了一台土离心机。孙大业带着系里为他配备的一名助手,继续他的钙调素地研究,在探秘细胞的曲折路上迈步。

钙调素是细胞内钙信号的受体,经过运用不同的材料和不同的手段,孙大业和学生证明了植物细胞外广泛存在钙调素。这是与传统看法不同的,因此开始时并未得到承认。他进一步地攻关,并证明细胞外钙调素具有生物学功能和跨膜信号转导机制。当有关论文在国外一家著名杂志发表时,审稿人评价说:“作者的研究工作可能开拓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并将为细胞生物学作出突出贡献。”有关细胞外钙调素通过花粉质膜的信号转换器――G蛋白来传递信号,从而影响花粉的萌发和花粉管生长的研究论文在国际植物学权威刊物《The Plant Cell》发表后,立即在国内外同行中引起强烈反响。刊物审稿人评价说:“作者的研究是植物细胞信号转导领域里非常重要的课题,其发现是令人兴奋的。这一发现是具有明显创新性的成果。”国内专家也评价说:“这是在国内完成的第一个在此刊物上发表的论文。”

从不足30平方米的库房到今天1000多平方米的河北省重点实验室,从两件简陋的仪器到现在价值650多万元的先进设备,从两三个人的研究小组到现在30多人的高素质研究队伍,从没有硕士点到现在的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从每年1万元科研启动金到现在年均100多万元的科研经费,从《科学通报》到《The Plant Cell》,从一个普通教师到今天的中科院院士,孙大业一步一个脚印,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几年来,孙大业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30多篇,SCI收录47篇,被国内外引用479次。论文影响因子最高达10左右(《The Plant Cell》)。编写出版的国内第一部《细胞信号转导》专著,已第三版,第三次印刷。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