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厚黑学”热的负面效应不可忽视

2005-01-2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专栏记者:曹建文 本期策划:王保纯 韩秀琪 我有话说
特邀嘉宾:

王  霁 (高等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佑新 (湘潭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涂成林 (广州软科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

缘起

以重

印90年前李宗吾所著《厚黑学》为标志,一批与“厚黑学”相关联的作品相继问世。这些以“厚黑”为“卖点”的“厚黑学”书籍的相继问世与热卖,使社会一度出现“厚黑学”热,“厚黑文化”也从此开始由幕后走向前台。这种以倡导“脸皮要厚,心要黑,手段要狠”为处世要诀的“厚黑文化”热的出现,将给社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在建设现代文明社会中又应该怎样消解它们,成了必须予以应对的社会问题。为此特邀请了几位专家就这一问题展开探讨。

“厚黑学”是传统文化的糟粕

记者:随着“厚黑学”热的兴起,其负面效应也日益凸现,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种与中国主流传统处世哲学相悖的现象?

王霁:一向为正人君子所不耻的“厚黑学”竟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重新浮出台面甚或成为热点,确实让国人为之一惊。《厚黑学》现身于民国初年,当时烽火狼烟,民不聊生,道德沦丧,作者李宗吾将五千年中国历史归结为厚黑演变史,甚至将中国传统的儒道文化也纳入《厚黑学》流氓文化体系,一时成为坊间奇书。而“厚黑学”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重新走俏,也明显地与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一些人出现道德空档有关。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益主体的多元化,许多人的理想在严酷的现实面前出现落差,导致一些人理想和信念的失落,这无疑是“厚黑学”在当代再度流行的原因。

涂成林:流行的不一定就是好的。值得指出的是,“厚黑学”所倡导的厚黑文化明显是对中国优秀文化传统赤裸裸的背弃,是寄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毒素。它用以偏概全的思维方式,把人性的弱点无限放大,把处于人的潜意识层面的非理性的东西搬上了三尺台面。李宗吾从《三国》人物中,发现曹操心最黑,刘备脸皮最厚,并由此得出结论:“古之为英雄豪杰者,不过面厚心黑而已。”他完全无视那些体现中华民族仁人志士的浩然正气的存在,比如57岁的范仲淹抒发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的豪情,民族英雄于谦和林则徐也写下“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诗句,而这种正气说明即便在封建社会,也不都是玩弄权术的厚黑之人,而是不乏为人为官皆光明磊落、勤谨清正的清官。

李佑新:“厚黑学”之坏,坏在它只讲工具理性,毫无人文关怀,弘扬贪欲本能,拒绝道德教化。他渲染的是封建官场升官发财、欺世盗名的雕虫小技,列举的都是六亲不认、心狠手辣的冷血人物。李宗吾书上所提及的中国历代帝王,似乎一个比一个脸皮厚,心地黑,手段狠,这或许是社会长期进步缓慢的原因。但这种脱胎于封建专制的工具理性只是中国文化的毒素,而不能代表中国文化的正宗和主流。不然的话,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何以为继,五千年文明史又何以能够昭彰于世?!

渲染“厚黑文化”贻害无穷

记者:现在,时常看到一些与“厚黑学”相关的书籍不断出现甚至热卖,对“厚黑文化”的渲染将给社会带来怎样的危害?

涂成林:发明“厚黑学”的李宗吾先生,大概做梦也不会想到,他的“名山事业”竟会被如此“发扬光大”。“厚黑”类书籍种类繁多,摆满书肆坊间,不是醉心于帝王之道的阴谋权术,就是热衷于社会阴暗面的自然主义描述,这种不加批判、鞭挞,似乎冷静客观的零度立场,有时甚至是欣赏、褒扬的态度,实际上是将“厚黑学”形象化、艺术化,将最坏最虚伪的为人、为官之道,传授给了善良的人们。

李佑新:自称为“厚黑教主”的李宗吾当年写《厚黑学》时,也曾表示他的目的在于揭露某些人的厚黑行径,提防他们施行厚黑。但是,目前流行的所谓“厚黑文化”,却大多不是为了揭露生活中丑恶的“厚黑”行为,而是提倡这些行为,或者说根本就是告诉人们怎么去施行“厚黑”行为,将人们的某些厚黑阴暗面,阐述为一种人生原则,当作成就事业的“法宝”。可以想象,如果真的按照这些厚黑类书籍所提倡的那样去行为,那么道德、理想、情操等等人类最美好的精神价值,都将被视作迂腐的东西弃而不顾。

王霁:从厚黑学的热销到宫廷剧的泛滥,从官场阴谋到职场诡计,凡此种种,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它不是教人向“善”,而是让人用“恶”的眼光看待社会、用“恶”的手段对付社会。因此不难看出,如果我们推崇厚黑学,就会诱发人的不良品质,让人心底的阴私沉渣泛起。一个人如果成天耍阴谋,搞欺诈,弄权术,玩手腕,或者一个人成天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那就会导致人心叵测,世事难料,使人际交往产生许多的隔膜和纠葛,徒然浪费人生的许多宝贵精力,同时也给社会带来诸多不稳定因素。

“厚黑学”终将退出历史舞台

记者:市场经济是否给“厚黑文化”提供了生存的空间?

涂成林:我们现在正处于完善市场经济体系的转型期。时代不同了,社会进步了,我们的目标追求和手段也该有所不同。我们需要的是同一起跑线上的公平竞争,因此我们需要“透明”,需要“阳光作业”。这个时代最大的进步在于:有真才实学就有用武之地,靠“厚黑”过日子已经没有了市场;美德善举会受到世人的尊敬,丑闻恶行则会遭到谴责和唾骂。像“厚黑学”这样的秘笈其实是见不得阳光的暗器。“厚黑学”及其信奉者必将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最终必定被这个文明时代所唾弃。

李佑新:厚黑行为完全是见不得人的行为。一种厚黑行为在一个社会中能够存在并获得成功,是以社会体制的漏洞为前提的。事实上,不论是传统社会还是现代社会,只要存在着体制上的缺陷,就有滋生厚黑行为的可能。因此,随着社会由不规范的不公平竞争转变为规范的公平竞争,由暗箱操作转变为公开透明,那种只能在阴暗的角落中才能滋生的厚黑行为就不可能达到目的,而那些所谓的“厚黑谋略”也必然会失去市场。

王霁:“厚黑学”说到底是人治社会和专制制度的产物,是中国长期封建社会的遗毒。现在我们搞的是市场经济,需要讲制度、讲规则、讲诚信。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公平竞争环境的日趋形成,我们必将迎来一个日益规范和公平的法制社会,“厚黑学”也终将退出历史舞台。

合力营造良好的处世氛围

记者:我们应该怎样消除“厚黑文化”的负面效应,营造一种良好的处世社会氛围呢?

李佑新:不论是消除厚黑文化的负面影响,还是防止社会上的不道德现象,都必须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环境,这就产生了建构制度规范与建构心性秩序的需要。制度规范以刚性的约束机制,在人们之间公平地分配权利与义务,在社会的制度层面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而心性秩序的建构则是某种人格境界的修为。一个人如果不挺立起自己的人格,就难免出现厚黑的行为。实际上,在正直的人格面前,厚黑行为是无法起作用的,同样,在正直的社会中,厚黑行为也是没有市场的。

王霁:“厚黑学”具有当代特点,这是一种新形态的厚黑学,它的应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隐秘,无论是对法律的践踏,还是对伦理的颠覆都是披着合理的外衣,这给肃清厚黑学的流弊、营造良好的处世氛围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只要我们在主流行为规范的正确引导下,合理地匡正厚黑流弊,就可以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处世氛围。当然,这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工程,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要求我们必须把厚黑现象的消除与良好处世氛围的营造结合起来,把巩固已经取得的成果与防止新形态的厚黑现象的发生有效结合起来。

涂成林:社会是复杂的,不可能“满街都是圣人”,但也并非到处都是邪恶。每个人何以处世,如何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位置,需要自己认真去思考,努力去实践,毅然去选择。一个有意义的人生,仅靠投机钻营一类的雕虫小技是行不通的,人生需要切身体验,更需要大智慧。我们要净化社会,写意人生,就要树廉耻大旗,向“厚黑”开战,坚决把厚黑官吏赶出官场,把厚黑商人赶出商场,把厚黑文人赶出文坛,让所有“厚黑者”四处碰壁,把厚黑思想扫地出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