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艺术的探源与巡礼

2005-02-0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宋薇 我有话说

张法先生的新作《中国艺术:历程与精神》一书是关于中国艺术的论著。作者用收放自如的语言、体大率周的框架、丰厚充实的内容对中华艺术从远古嬗变的艺术之源到明清艺术情趣的个性与多样进行了上下五千年的心灵游历,书写了一位当代学人对中国艺术的理解与思考。

对中国艺术的历程进行心灵的游目以找寻其

精神内涵是作者此书的重点内容。张法先生以远古嬗变、秦汉气魄、六朝风韵、唐代气象、宋人心态、元明清趣味六个部分按历史的沿革对中国艺术作了梳理与分析。作者认为,“礼”是中国原始艺术精神的核心。礼的四大因子规范和丰富着远古时代礼的内容。这四大因子为:礼器、行礼之人、行礼过程和行礼地点,四大因子对应四个古文字,“礼”(行礼之器)、“文”(行礼之人)、“乐”(行礼过程)、“中”(行礼地点)来作本质性的表征。而仪式的四因子正是中国艺术的四大部分,礼器是艺术中的工艺与图画,行礼之人是艺术中的服饰,行礼过程是音乐、舞蹈、诗歌,行礼地点是建筑。这样看来,中国原始仪式的发展过程,也是中国艺术的发展历程。

秦汉时期的艺术呈现出一种由先秦理性精神到秦汉宇宙模式的转化规律。作者指出,先秦的理性精神是以气为本源的宇宙,以家中之仁为本原的人性,师吏文合一的士人,大一统朝廷中的帝王。其中,孔子的“仁”是理性化在人性论上的完成,老子的“道”是理性化在宇宙论方面的完成,最后法家以“法”完成了新的大一统。其历程是从儒家到道家到法家。而从秦皇到汉武思想主潮的转变则与之相反,是从法家到道家再到儒家的变迁。

六朝的艺术展现的则是一个完全不同于先秦两汉的丰采世界。在六朝这个艺术“自觉”的时代,旧意识形态的消散和新思想观念构造的嬗变,使得魏晋玄学和六朝佛学和道教建立起了新的精神空间。形神之论、有无之辩等关乎宇宙论及人生观的重大哲学问题直接对六朝风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书法在汉末魏晋终于以艺术的形式呈现出来,而且成为六朝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艺术门类。作者认为,书法这种艺术形式的出现正和六朝时期玄学的虚灵宇宙相契合,而文字的书写又与“我”的发现的个性思潮相应和,个性的伸展直接以文字之美来展示。

作者认为,如果把中国古代文化分为两期,那么,就以唐代为界,而唐朝艺术又是前期艺术的高峰,唐代气象也是当时世界文化的极致。从大的艺术门类来讲,唐诗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从个性类型上来说,李白、杜甫、王维的艺术境界也是无人可以超越的,颜真卿、柳公权、张旭、怀素的书法,吴道子的绘画后世也再无此笔墨。而实际上,在众多的领域,唐代艺术都给后人流下了伟大的样板。

对于宋代,作者认为它是中国文化从前期转入后期最关键的时期,宋代的文化又包含了最多的谜团,而宋人的艺术活动和艺术创造同样是这些文化谜团的重要组成部分。大致说来,宋代艺术风貌是受四个艺术功能场所影响的,即:画院、书院、文房、瓦子勾栏。这四个艺术中心功能各异,既相互排斥又相互缠绕,既彼此区别又彼此对接,共同组成了宋代艺术不同凡响的独特画面。

对元明清三代艺术的概括透露出作者看待这一时期艺术风貌的个人理解。他认为,这三代的艺术完成了事实上的艺术重心的转移和审美趣味的变迁,新的艺术门类出现了新的思想情趣,而旧的艺术门类也出现了旧瓶装新酒的文艺现象。在对立与互渗,破旧以立新的艺术中呈现出属于这三代的艺术风貌。

个人的游目和会心不足以表达中国艺术的完整内涵,但却给中国艺术的阐释提供了个性化的视角。张法先生多年从事中国哲学和中国艺术研究,是一位学术功力扎实的文化学者。《中国艺术:历程与精神》一书是他中国艺术研究的心得与总结,也是他艺术游历的情感抒发。随着作者的思路,让他的文字当一次中国艺术之旅的导游,不仅能让游者欣赏到上下五千年璀璨的艺术奇葩,更有意义的是能把艺术形式背后的文化根源尽现眼前,这种游目与会心的旅途想必是人生中最惬意的事了。



《中国艺术:历程与精神》
张法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