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大学珠海”的启示

2005-02-1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杨连成 我有话说

有人这样形容珠海的变化 20世纪80年代是“孤岛珠海”,90年代是“特区珠海”,进入21世纪是“大学珠海”。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2004年4月在考察珠海大学园区时说:“珠海用改革的创新思维发展高等教育,这种思路是正确的,在全国都是个创举!”

“珠海大学”到“大

学珠海”

珠海人曾做了8年的“大学梦”。1991年,举全市之力创办“珠海大学”,被写进中共珠海市委二届九次会议的工作报告,准备在2000年实现投资10.7亿元,达到全日制在校生5500人的办学目标,最终达到投入50多亿元,全日制在校生2万人的办学规模。为实现梦想,珠海人敢想敢干,在广州进出珠海的唐家湾畔圈出了3平方公里的大学用地。但奋战了8年之后,“珠海大学”依旧前途未卜。

珠海人开始问计于那些自办大学的周边城市。亲历此事的珠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吕明智曾对记者说,这一问,问出了我们一身冷汗,不论是经济实力比珠海雄厚得多的深圳大学,有强大的外资实力作后盾的汕头大学,还是类似于珠海这样自力更生发展高等教育的江门市五邑大学,在高校的生存、发展和改革面前,无不面临巨大办学压力。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清同志,那一年考察珠海,他的一番情真意切的讲话和鞭辟入里的分析,最终使珠海下决心放弃了悬在半空中的“珠海大学”梦。

但决心填补高等教育空白的念头却始终在珠海人的心头挥之不去。1999年5月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发出的关于高校扩招的信息让珠海人如浴春风,一个“注重引进,追求所在”,“所在即是拥有”的办大学新理念和那些足以使大学校长们心动的优惠条件,一下使珠海成为国内高校争相追逐的“香饽饽”。

从2000年9月9日中山大学5000多名新生就读珠海校区,到2002年10月18日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开学,一个横跨珠海东西两侧,占地20平方公里,容纳全日制在校生10万人的大学城崛起在珠海的地平线上。“大学珠海”不仅为我国高等教育提供了一个综合性、复合型、开放式的发展和改革模式,更为21世纪的珠海开创了一个“聚集高素质人才,发展高质量经济,建设高品位城市”的历史新时代。

从“按学科培养人”到“按行业培养人”

打开珠海“高校军团”招生简章,人们发现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正在发生变化,大学的珠海校区、分校或学院不约而同地改变了老校区“按学科培养人”的办学传统,而代之以“按行业培养人”的全新办学模式,实现了以行业人才的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大学与相关行业的“共生现象”在珠海显现,大学园区和科技产业园区互为表里,培养人才与使用人才相得益彰。一方面,大学纷纷集中优势办学资源,有针对性地创办软件、旅游,电子、物流、汽车、不动产、国际金融、特许经营、信息技术等可以满足行业人才需求的实体学院,每年可以给珠海软件园和高新技术企业输送3000多名IT人才。另一方面,需要借助大学作为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平台的高新技术企业,纷纷聚集到大学园区周围,产生产业聚集效应。5年前的珠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全国53个高新开发区中,规模效益排在50名之后,由于大学园区的兴起,近2000名专家教授、4.2万名大学生及其130多万册图书、20多个专业试验室和200多个大数据库所形成的科教环境,使面临摘牌的珠海高新区经济呈现年递增84.48%的增长势头。

在大学园区的强力拉动下,唐家湾落户的高科技企业达206家,组成了绵延10多公里的“科技创新海岸”。落户珠海市金湾区三灶镇的一家医学院校举行开学典礼的同时,就听到校园外珠海生化制药、亿邦制药、亘富生物制药等多家制药企业的开工或竣工典礼的鞭炮声,这些企业都是冲着医学院而来,如今他们已与医学院结成了生物制药和医疗器材产学研一体化的有机整体。而在以培养软件和集成电路人才著称的吉林大学珠海校区的周边,则聚集了雅利达电路板、佳胜电子科技、青木电子、富田电子、刚松电子、硕鸿电路板等一大批外资和民营科技企业。

“高校办社会”到“后勤社会化”

一步到位的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是珠海大学园区的一大亮点。人们在任何时候走进这里任何一所大学的分校、校区或学院,看到的都是整洁、舒适、安全、便利、文明的校园环境和周到、高效的后勤保障服务。这里没有老校区那种臃肿的“高校办社会”现象,从膳食、交通、医疗、保险、通讯和各种生活服务专门店,到校园的绿化、物业管理、环卫保洁、商业网点等全都引进社会资源,采取企业化的运作模式。

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后勤办主任黄晋强对记者说,新校区后勤服务避免了老校区后勤体制改革从行政组织过渡到经济组织的“拉、帮、扶”过程,一步到位地确立甲乙方的法律地位,一切按市场规则办事,学校在支持和吸收社会上各类有竞争力的服务实体参加校区后勤服务项目公开招投标的同时,也注意加强对乙方服务价格和服务质量的评估和监控,保证后勤服务企业纳入校区管理的轨道。此外,新校区还大量使用学生勤工俭学,让学生担当图书馆管理助理及其他岗位的后勤服务,使新校区的后勤管理真正实现了“小机关、大服务”的目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