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人民大学在社会实践中锤炼学生

2005-02-2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记者 王庆环 我有话说
本报讯中国人民大学注重社会实践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20多年来坚持在社会实践中锤炼学生,并且连续8年获得社会实践“全国先进组织单位”称号。大学生们在社会实践中受到了教育,增长了才干,该校党委书记程天权说:“在‘20’和‘8’两个数字的背后是成长起来的一大批优秀的
学生。”

通过社会实践锤炼学生,使之成长为社会栋梁,在人大已是一项机制化的工作,为了搞好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该校团委不断创新,创造出了“人大模式”。这一模式注重前期的培训与辅导,中期的跟踪与指导和后期的分享与交流。据校团委副书记迟强介绍,为了帮助同学们出行前“磨”好“刀”,团委专门组织了总共6期的前期培训,请一些热心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老师做了“选择研究问题与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团队熔炼与危机应对”、“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影像资料拍摄与记录保存”、“研究报告/学术论文的撰写”等专题讲座。在各实践小组的题目确定后,团委又将领域相近的课题小组集中起来进行个案辅导,鼓励他们向老师请教,并要求他们在团队建设、规模设计和课题研究上加强彼此间的讨论。

社会实践活动结束后举行的分享交流会更是有着“画龙点睛”的功用。经过遴选得以参加分享会的团队被要求在会上向大家展示本队的调研报告,同时,参会的每个团队要对其他团队的报告进行评估和记名投票,并进行互动式的交流。分享交流使每个队员在团队精神上得到培养和训练,同时还使他们学会欣赏别人和互相学习,对他们今后在学习和实践中继续深化实践课题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社会实践中激发起大学生奉献社会的热情,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刘潇、刘怡宏、邱宏雁、王杨学的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出于对专业领域及社会问题的热情和敏感,她们的第一次社会实践活动选择了老年问题。实践的过程比她们之前想象的要困难许多,首先是要将需要了解和分析的情况浓缩成一张只有几个问题的问卷,她们参考了上百份问卷和量表后才得以完成。接着,在联系调研的养老院时她们又四处碰壁,最难的是与老人的沟通,高龄老人回答问题时口齿不清,还有些老人虽然健谈但答非所问,答案的获得都需要她们去细致地解释和启发。虽然困难重重,但她们却很有成就感。她们表示:“通过调研,我们真实地体会到实事求是的分量,真实地感受到一名社会工作者需要的细心、爱心和耐心,还有肩上沉重的担子。”

据该校团委所做的一份问卷调查显示,学生们普遍认为社会实践活动相当必要,再次参加的愿望也很高,98.5%的学生认为社会实践在他们的成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