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年情怀已成痴

2005-03-0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雷淑容 我有话说

30岁算不算中年 想来不该――而立之年,娇妻美眷,文章盛事,经国纬业,一切似乎才刚刚开始。俞平伯写《中年》的时候,才31岁,却已“渐渐觉得人生也不过如此”。生的趣味渐渐减少,渺茫,隔世,“生于

自然里,死于自然里,咱们的生活,咱们的心情,永远是平静的”。

这种心境,今天的人看来几乎不可思议,但放在俞平伯身上却又合情合理 13岁熟读《红楼梦》,15岁考入北大,19岁驰骋五四文坛,22岁诗名鹊起,23岁即成红学一派……这让我想起另一个出名甚早且与《红楼梦》同样渊源深厚的张爱玲。张爱玲仿了不少《红楼梦》的句式,她笔下的人物,场景,对话,细节,处处有红楼的影子,尤其,她处处透着的悲凉、艳异、孤绝的底色――正是“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调子。与张爱玲相仿,俞平伯为诗“凝炼、幽深、绵密”,“有不可把捉的风韵” 朱自清语 ;为文则“曲折跳动,像是有意求奇求文”,文笔“奇峭而有情趣” 张中行语 ,遣词造句行文莫不带红楼风骨。然俞平伯却是淡泊的,“生命至脆也,吾身至小也,人世至艰也,宇宙至大也,区区的挣扎,明知是沧海的微沤,然而何必不自爱,又岂可不自爱呢”。他看得见人生虚无,却以热烈执著与恬淡自如要求自己――既入世又出世,是为俞氏人生哲学,即他所谓的“中年情怀”。

以“中年”二字来做俞平伯散文集的书名,颇相宜。书中收有俞氏从“五四”时期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散文,分“闲适人生”、“苦短中年”、“东游拾梦”、“人生况味”、“品味诗书”、“古今杂谈”、“红楼释疑”七辑,大部分为艺术和人生的杂记。俞老先生艺术上的造诣让人无话可说,一生痴迷《红楼梦》,成就于此,幸福于此,灾难于此。生活上俞先生是个痴人,他的痴,除了在《红楼梦》,还在于昆曲,诗歌,爱人,友人,故里,用情之深、之切,颇带点怡红公子的傻气。我喜欢读他写友人的文章,尤其关于朱自清――现代作家里像俞平伯与朱自清之间的情谊是很罕见的。都是心地纯净之人,俞平伯更是内心澄澈,视情谊如生命。二人知交30年,当年同游南京,各写《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便是心意相投的佳话。书里收有一篇“呈佩弦兄”的短文――《坚匏别墅的碧桃与枫叶》,其实更像传统文人之间的唱和,只不过诗词改成了散文,碧桃与丹枫,春的明媚与秋的萧瑟,都是情深意长的附丽。俞平伯对故里杭州着墨甚多,记一佚事 杭州清河坊的油酥饺,冰冷不得味,自己却常买来吃,不为别的,只为朱先生曾赋诗咏之。读来令人感慨。朱自清去世后,俞平伯写《诤友》一文,称朱自清为“耿直的朋友,信实的朋友,见多识广的朋友”,沉痛之余提及北京沦陷时,朱自清担心他在京步周作人后尘,三番五次给他写信,希望他洁身自好,搁笔为佳。俞先生就真的搁笔了――如此情重,怎一个痴字了得。

交友如此,治学如此,创作如此。俞平伯追求三种境界 纯洁,调和,扩大。他21岁便撰文立志,31岁又以“不值一笑的平淡”自勉,此种态度性情,一生未改。

《中年》 俞平伯著
江苏文艺出版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