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用科学发展观解决好“三农”问题

2005-03-0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主持人:本报记者 曹建文 李陈续 耿建扩 我有话说
主持人语:随着去年中央1号文件的出台和相关惠农配套政策的跟进,“三农”工作出现了多年未见的好形势,但同时也提出了许多深层次的问题。如: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如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农业持续增效;如何实现城乡的协调发展构建和谐
社会等。记者在采访全国人大代表的过程中,聆听到了许多宝贵的建议,或许对于我们进一步加强“三农”工作有所助益。

特邀嘉宾:

臧胜业代表(河北省省长助理、石家庄市市长)
陈叔红代表(湖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王启敏代表(安徽省黄山市市委书记)

臧胜业:跳出“三农”解决“三农”问题

科学发展观要求统筹发展,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就要进一步解决好“三农”问题。因此,现阶段解决好“三农”问题是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石家庄市委、市政府在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上作出了很大努力,取得显著成效。我们注重科技兴农,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农业产出水平。石家庄大面积推广的优质专用小麦和优质专用玉米的科技含量在全国领先。

“跳出农业看农业”、“跳出‘三农’问题,解决‘三农’问题”、“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按照这样的思路,我们实施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程,全面清理了农民进城的各项政策性障碍,为农民工进城铺平道路。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也基本解决,农民进城务工不再有后顾之忧。完善各级劳动力中介市场,为农民进城牵线搭桥,搞好服务。去年我们共转移农村劳动力20万人,今年计划转移25万人。

由于我们坚持用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去年石家庄市各项涉农指标实现了较快增长: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26亿元,比上年增长6.4%;粮食总产量469.8万吨,比上年增长6.8%;粮食亩产433公斤,比上年增长3.3%,是近年来亩产最高、收成最好的一年,扭转了粮食生产连年下滑的局面。农民人均纯收入3799元,同比增长11.9%,增速比上年提高7.3个百分点,是1997年以来增速最快的一年。

陈叔红:做实“农业增产增效”这篇大文章

为了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湖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扶农的政策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三农”工作出现了多年未见的好形势。粮食生产实现了播种面积增加、产量增加、优质稻面积增加、效益增加。去年全省农业增加值1155亿元,比上年增长7.4%;粮食总产562亿斤,比去年增加73.5亿斤。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可达2838元,比上年增加305元以上,实际增长8%,是1998年以来增幅最大的一年。农村的科技、文化、教育、卫生、交通等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为了调动和保持农民种粮积极性,我们将直接的实惠给了农民,着重抓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和降低农业税税率等政策的落实。全省共发放粮食直补资金4.34亿元,水稻良种补贴资金5.98亿元,农机补贴资金1120万元,共减免农业税10.91亿元。

但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湖南虽然是个农业大省,但同时又是一个农业弱省。加工不够,增值不够,农业增效不够,成为湖南实现农业强省的主要障碍。所以,湖南要实现农业强省,必须实施“农业增效战略”。要改变就“三农”论“三农”的思维定式,要从增加农产品科技含量来要效益。要通过科教兴农要潜力,通过加强管理找潜力,通过农业实用技术的推广挖潜力。要坚定不移地走加工带动、工业带动、龙头带动的农业产业化路子。采取“龙头连基地、基地串农户”的农业产业链模式,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做好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这篇大文章。

王启敏:坚定不移地走科教兴农之路

就黄山市而言,2004年也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速度最快、质量和效益最好的一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10.4%,粮、茶等主要农产品以及二、三产业均增长两位数以上。

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主要应该归功于中央一号文件的贯彻落实,得益于各级党委政府和涉农部门服务“三农”的力度加大,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和农村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其中,根本性的因素是政策作用,党中央、国务院重视和扶持“三农”工作的决心与得力措施对农民致富、农业增产、农村发展起到了强劲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黄山是一个旅游胜地,更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山区城市。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在思想观念上必须用开放的理念抓农业,大力推进农副产品市场化;用工业化的理念谋划农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跳出农业抓农业,大力推进农村的城镇化。而实现这一切都离不开加快农村科技进步,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走科教兴农之路。为此,从今年起,黄山市将组织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市县乡农技推广机构在职农技人员都必须驻村任农技特派员。各项财政支农资金向农业科技项目倾斜,加大扶持力度。坚持“大统筹、大教育、大培训”思路,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加强农民素质培训网络建设。组织开展“绿色证书”培训、新型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农业技术成果中短期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岗就业培训。对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和贡献突出的农技人员进行表彰。同时,把农村科技进步纳入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指标体系一并考核。 (人物素描:郭红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