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论点摘编

2005-03-15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侯远长在《中州学刊》2005年第1期撰文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哲学基础、实践基础、理论主题和基本理论四个部分。实事求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基础;以人为本,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核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史观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立足中国实际,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文明成果而形成而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发展的基础,深刻总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正反两个方面经验教训,吸收人类社会优秀的思想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发展的重要条件。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题,贯穿始终,其基本原理都围绕这一主题而展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一个发展的理论,将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创新和完善,显示其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应用伦理学的问题域

龚天平在《襄樊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撰文说,应用伦理学是一门以现实社会生活中的道德难题为研究对象的伦理学的分支学科,它以道德理论和原则规范应用于实际生活的具体规律为研究主题。受这一主题的决定,应用伦理学应研究实践与伦理的关系,研究人的实践活动的全过程的伦理道德问题。当前,人们还没有必要急于去建立一门具有严密的学科体系的、统摄一切应用伦理问题的学科,而应该研究社会生活中的迫切需要解决的生态环境、经济活动、社会制度、婚姻家庭和性关系等道德难题,及具体的应用伦理的实现机制问题。

生活质量: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张雷声在《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2期撰文说:“以人为本”强调了人的多种价值要求,如物质需求、精神需求、生态需求等的实现,以及人的自身价值的提高,强调了人民群众都能实现多种价值需求,都能提高自身的价值,这是发展的根本目标和价值取向。而这种发展的根本目标和价值取向就是对提高生活质量的一种要求。生活质量并非只局限于消费层面,它涉及就业的充分程度、收入分配的合理程度、人民的文化教育卫生状况、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状况、城市化水平状况,以及法律范围内的公平及其保障等多个层面。这些方面成为衡量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重要参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对生活质量提高的昭示,不仅意味着人对物质需求的满足,而且也意味着人对精神需求、生态需求等方面的满足;不仅表现为人对多种需求的满足,而且也表现为人的自身价值的实现;不仅要求某些人的需求能够得到满足,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求人民群众的需求都能够得到满足。显然,人民群众在生存、发展、环境、社会和智力五个方面普遍提高生活质量,就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落实的必然要求。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