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福建教育的历史画面和特色

2005-03-1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杨孔炽 我有话说

福建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地方。王豫生主编的《福建教育史》(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向我们展现福建教育丰富多彩的历史画面和极富个性的地方教育特色。

该书以翔实的考证资料向我们揭示了福建文化教育与中原文化、台湾文化之间的血肉联系。远在一万多年之前福建就开始形成土生土长的古闽文化;同时,福建先民从

远古时期起就渡海到台湾作业,创造了台湾的古代文明。从商周及战国时代楚人和越人南下开始,经秦代一统,再到西汉武帝征服“闽越国”促使闽人北迁,福建古文化教育很快融入到了中华文化的大家庭之中。同时台湾除短暂的荷据时期之外,大多是沿用儒家教育制度;历代中央政府强调闽台文化教育“一体统筹”,同时又适应台湾情况广设土著社学,促进了台湾文化教育的开发和进步。

该书还向我们详细描述了古代福建民间办学、民间助学的优良传统和卓著成效。特别是在唐宋之间,乡学、义学、蒙馆、私塾遍地开花。尤其是私人讲学的书院,在南宋时期占全国书院总数的五分之一;朱熹主持的考亭书院、武夷书院名扬海内,成为理学的重镇,使闽地学风大盛。福建也因此被誉为“海滨邹鲁”、“东南洙泗”,宋明两代的进士人数为全国之最。至清代,福建书院已达500多所。这一民间重教办学的传统延伸至现代,更发展成华侨捐资兴学助学蔚然成风且长盛不衰的特色。至新中国成立,仅华侨独资的各类侨办学校就已经有了一千多所。

《福建教育史》描绘了近代福建教育不同凡响的画面。如福州和厦门门户开放之后,外国传教士便将西方教会教育带入福建,早于其他地区;至20世纪前期,教会办学850多所,成为当时全国教育中的突出现象。再如洋务派创办“船政学堂”,成为中国高等科技职业教育的诞生之所,并由此孕育了我国第一支海军舰队,也培养了第一批近代人才,严复、詹天佑、许寿山、邓世昌等皆出于此。土地革命时期,闽西苏区教育中的社会教育、普及教育和教育管理等等,为后来根据地教育和新中国福建教育提供了经验。

该书作者除广涉繁浩的中国和福建的历代典籍外,还尽可能运用了最近几年来多种学科的最新的相关学术成果。例如运用最新的福建考古学成果论证福建原始教育的起点和闽越国教育状况;运用新发现的闽西北苏区的历史革命文献丰富了革命老区的教育发展情况的论述;还增加专章专节对过去极少或者未曾论及的历史名人的教育思想或教育实践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如对李贽、陈宝琛、陈嘉庚、王于?等皆是如此。这本书还首次系统介绍和总结了新中国建立后三十年中福建教育发展情况。这些成果极大地完善了福建教育史的内容,也为整个中国教育史学科的丰富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史识是历史著作的灵魂,而实事求是更是史识的第一要义。作者悉心考订史料真伪,去芜存菁,纠正过去相关研究的不足。例如关于清代福建八旗学校的变迁、外国教会进入福建办学的状况等都有修订。史识还体现在不仅对福建教育的发展作出确切的现象描述,而且还要史论结合,通过现象看到问题背后的原因和规律。在这方面,该书既有微观的剖析,又有宏观的把握,前后关照比较,注意分析各个时期福建教育形成的背景和历史根源。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