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唯物史观的研究路向

2005-03-2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贾英健 我有话说
在对唯物史观的理解中,由于人们所处的时空条件不同,因而出现了不同的“解释范式”,也使唯物史观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误解和曲解。于是,人们在研究中开始对传统唯物史观的理解方式进行思考。近年来,在对唯物史观的重读中,强化了唯物史观的文本研究和现实关照,形成了多种研究路向。

第一,实践路向。一些学者

认为,在关于历史观的实质问题上,唯物史观主张从物质实践出发解释观念的形成,其实践精神是立足于社会实践来考察和思考社会问题,从实践的观点来说明社会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并以之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学者认为,从实践出发来发展唯物史观,就要立足于当代人类社会实践,自觉地从经济全球化的现实出发来重新探索和理解唯物史观,尤其要关注马克思提出的“世界历史”的理论,从对这种理论的探索和理解中引发出一些重要的思想启迪。为此,要立足现实,拓展理论研究的视野,并加强与国外经济全球化理论的比较研究。有些学者从当代科学技术发展中凸显出的意识形态功能对传统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叙述体系提出了严峻挑战的分析入手,主张从时代的高度出发,认真地回应这些挑战,从而确立起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叙述方式。有些学者热切地关注当代科技革命及其对生活、实践的影响,特别重视信息化浪潮中虚拟实践勃兴的意义,并由此进一步探讨了它对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的重要意义。

第二,创新路向。有学者认为,以重读马克思历史唯物论“文本思想”的结构要素为基础,吸取关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经济学和社会学的合理思想,可从基本构架和基本原理两个方面,阐释当代历史唯物论理论重构的基本内容。有学者认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唯物史观的当代创新,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我们党在生产力、文化、利益这三个历史唯物主义核心范畴的基础上,提出了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根本利益三个新范畴,并揭示了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是对唯物史观理论的重大创新。有学者认为,邓小平提出并作为党的实践纲领的“小康社会”理论,为当代中国提供了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理想图式,这一点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哲学的特征,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在当代中国的具体化,也是对马克思历史哲学理论的一个突出贡献。

第三,制度路向。有学者主张将制度纳入历史唯物主义研究范畴,并把它看作唯物史观自身发展的应有之义。在一些学者看来,从制度创新的角度理解历史唯物论的当代理论,必须为我国的制度创新所带来的社会变迁提供理论上的理解范式。从哲学的角度看,如何阐释制度变迁与人的存在和发展互动结构的状态已经成为重大的理论问题。如果说,人怎样生活与其怎样生产相一致,那么,今天可以说,人怎样生活与其有怎样的制度安排相一致。从某种意义上说,制度创新也意味着人的存在方式和发展方式的创新。技术创新行为在今天已经远远超越了生产领域而具有了社会意义。技术创新导致如下变化 组织管理方式的变革,社会阶层的变化,管理阶层的出现,社会管理方式的变革,人的社会沟通与交往方式的变革 现代通讯手段 ,人的存在方式的变化 如网络化生存 ,人的评价尺度的变化 人力资本 等。面对这些社会存在结构性的变化,历史唯物论必须提供符合时代需要的当代性的理解范式。

第四,方法路向。从方法论上看,理解唯物史观首先要弄清楚马克思是如何创立唯物史观理论体系的。有些学者认为,马克思的历史哲学虽然包含着思辨的成分,但却更看重现实的经验和资料的分析,并集中于只用一个办法即通过实践才能解决的那些课题上去。与对唯物史观的方法论的揭示相适应,有学者考察了唯物史观发展的方法论路向。在这种观点看来,发展和创新唯物史观,必须着眼于从方法论上来思考问题,重要的是搞清楚返本与开新的关系、批判与建构的关系、全球性与民族性的关系以及意识形态性与科学性的关系等问题。也有学者认为,发展唯物史观,要着重从历史观和真理观相统一的高度,解决改革开放的根本道路以及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历史观和价值观问题。

此外,还有学者通过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提出的重大理论问题进行哲学研究来寻求唯物史观丰富和发展的路向。有学者通过对分配范畴的哲学思考,考察了分配制度与所有制之间的关系,物质生产与分配制度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主义按劳分配过程中遇到的公平与效率的矛盾的合理性等问题。也有学者从社会公平是反映和评价人们之间合理的社会利益关系的范畴出发,对社会公平的本质进行了深刻的哲学解析。也有学者从人学的视角探讨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还有学者从激励机制入手,分析它在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可以看出,唯物史观正在人们的研究中走向立体化,无论是重读,还是研究路向的确立,都是着眼于恢复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本真面目,并且结合已经变化了的现实实践,创新和丰富唯物史观。当然,这决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也不是在短时间内就能够完成的。如何通过对唯物史观文本的重读,真正把握马克思唯物史观理论的真谛;通过对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资源的梳理和整合,实现唯物史观理论的创新;通过对现实重大问题的理性思考,提炼、归纳出唯物史观当代形态,这都需要学者们不懈探索。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