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家电业如何应对新挑战

2005-03-2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温源 我有话说
家电业是国内市场化程度最高、最早涉足国际竞争的行业之一。在经过了20多年的高速发展后,中国家电实现了优势资源的集中,创造了众多国内知名品牌,积累了技术创新、产品升级、服务升级的实力,并开始走出国门,实施全球化战略;而迅速崛起的家电连锁企业也充分发挥了优化资源、信息沟通的作用,与制造企业密切合作,成为推动整
个家电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然而,中国加入WTO已有三年多时间,为期五年的保护过渡期即将结束。同时,2004年底中国零售业对外资全面放开,中国家电业销售渠道的走向出现变数。以“共荣WTO”为主题的全球战略合作高峰会日前召开,众多家电制造商、零售商共同针对当前中国家电业在全球市场中面临的挑战进行探讨,以求达成共识,实现共赢。

家电业面临双重挑战

WTO平等、开放的原则为中国企业打开了通向国际市场的大门,同时也使国内家电制造企业清晰地感受到来自国际竞争的残酷。

首先,我国虽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家电制造基地,然而并未完全走出代工组装的阶段,即便实现了出口,也并没有完全进入国外的主流销售渠道。反观国外家电制造企业,不仅进入了我国的主流销售渠道,而且占据了国内家电产品市场的半壁江山。为了在中国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他们纷纷加大了对中国市场的投资和研发投入。

其次,在国际竞争中,国内家电企业常常面临发达国家各类垄断机构设置的知识产权、技术标准壁垒,并深受国际市场资源的掣肘。虽然也有优秀的品牌走出国门,但他们向高利润区提升的努力面临重重困难。近两年,外资品牌高技术含量产品在国内市场的整体份额呈现高速增长,而国内知名品牌在中、高端市场份额却出现下滑。这是跨国公司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市场份额下滑后,在中国中、高端市场的又一次反弹。

此外,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健全,法律法规体系有待完善。国内家电市场也因此存在许多问题,诸如诚信意识淡薄,信用体系缺乏等,都严重影响了企业品牌形象,降低了消费者的忠诚度。

与此同时,随着零售业的全面开放,中国消费电子零售业一年近5000亿元销售额的巨大市场,吸引着国际资本的关注。国内家电零售企业与跨国零售巨头在中国市场的短兵相接已在所难免。

据了解,在全球500强的前10名企业中,有半数以上的主业是商业流通业。目前,我国的零售企业数量多,规模参差不齐。家电零售企业超过30000家,而美国的家电零售企业不足1000家。在美国,像百思买等排名前4位的连锁企业市场占有率达到90%以上;在日本,家电市场被小岛、山田等四、五家连锁企业瓜分。而在中国排名前5位的连锁企业在消费电子市场的占有率不足20%,像国美这样的领军企业也仅占5%左右。

厂商协手成共识

面临来自制造业和零售业的双重挑战,中国家电业该如何应对,才能保证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

专家们认为,上述问题已严重影响了家电产业的生命力,因此国内家电业急需出现一个高效率、全球化的流通平台来摆脱这些不利因素。对家电制造企业来说,要使企业获得持续的发展,就必须要有比竞争对手更强的长期优化资源配置的能力,即必须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家电制造业的竞争力往往与其核心技术密切相关,因此识别产品的关键性技术,培育核心技术是家电制造企业的当务之急。

对家电零售企业来说,要客观看待外资。一方面,不要过高估计。尽管外资企业拥有品牌、人才、营销技术、资金实力、管理能力等优势,但从实际运作情况看,他们进入中国市场后将面临陌生的文化,尤其是消费文化方面的冲突;另一方面,企业也要积极做好应对准备。据了解,国美在零售业全面放开前,已经开始做两手准备。他们以在香港开业为契机迈出了国际化的第一步,并随即对全球化发展制定了长远规划。目前国美在香港已开设5家门店,正准备进军欧美市场。同时,他们在国内全力拓展网点建设,以最快的速度向二、三级市场进军,抢先占有市场资源。

专家指出,最关键的还是厂家、商家要联起手来,构建强大的泛家电流通平台。这样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产业进入门槛,起到阻击跨国零售企业的作用;而且随着双方市场掌控能力的增强,客观上可以把阻碍产业进步、影响产业效率的落后商业形态和渠道势力清理出市场。

“现代中国家电产业发展已经走到了厂商必须实现理性、长期、有效合作的时期。厂商之间相互支持、互为平台,才能降低产业内耗,实现整个产业链条的健康发展。而目前的厂商合作关系还有很大的空间值得挖掘。”这种看法已在众多厂商间形成了共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