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搏击在网格计算领域

2005-03-2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通讯员 李杨 邹宏 本报记者 蔡侗辰 我有话说
上世纪90年代,网络技术如雨后春笋在全球迅速普及。当人们尽情享受互联网带来的实惠时,一位年轻的副教授却把目光转向了网络体系的软肋:信息孤岛林立、应用程序难以互通。于是,他紧跟信息技术发展前沿,向当今世界计算机领域的最前沿――网格技术发起了冲击,这将彻底实现网络所有硬件软件资源的全面连通,使现有网络
变成一台巨大的超级计算机。这位年轻的副教授,就是信息工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工程系软件教研室主任黄永忠。

黄永忠的网格情缘始于他独特的专业优势――并行技术研究。1999年,刚刚从国防科技大学获得硕士学位的黄永忠回到了培养他的信息工程学院。在实际工作中,他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并行程序设计在学院被束之高阁,不但实际应用的人员很少,就连理论研究者也是凤毛麟角。

经过调研,他了解到由于并行程序设计必须综合考虑同步、互斥、通信等问题,设计难度很大,同时国内并行计算的研究重点一直放在怎样提高计算效率上,对提高应用开发环境的交互性、易操作性注意不够,致使并行技术设计门槛提升,开发效率低下。

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头脑。就在人才匮乏的背景下,总部向信息工程学院下达了一项科研任务――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并行程序可视化开发环境”,就是利用面向对象技术和可视化技术屏蔽并行编程的复杂性,在更抽象的层次上为用户提供新的开发平台。这项工作在国内属于首创,资料少,经费少,难度大,时间紧迫。面对诸多困难,黄永忠毫不畏惧,勇敢的挑起了课题负责人的重任。

为了保证项目顺利完成,他把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项目研发上,实验室每天都有他忙碌的身影。项目研发的几年间,他不再分上下班,也几乎“取消”了节假日;妻子怀孕,他无暇顾及;妻子分娩,他依然坚守在工作岗位。无数个不眠之夜和倾心付出换来了硕果累累,2001年12月,该项目通过国家鉴定,专家一致认为“项目总体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次年,该项目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并行程序可视化开发环境”的研制成功,使黄永忠和他的科研团队积累了宝贵的并行计算经验,为他们进军网格技术研究领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02年7月,在一次业务交流会中,黄永忠发现不少单位在追求计算机高计算性能和高处理能力的同时,却严重存在着计算资源闲散的情况,有的单位计算资源利用率不足30%。

面对这种现象,黄永忠敏锐地感觉到通过流动代理技术聚合局域网中的软硬件资源,使其获得超强计算能力,将成为新一代网络技术的发展方向。在这样一个奇思妙想的驱动下,黄永忠开始了自己的网格研究之路。没有数据资料,他就到一线单位进行实地测试;没有理论知识,他就到高等院校学习请教。不到一年的时间,他累计出差20多次,风里来、雨里去,经常把列车当办公室、把招待所当机房。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不懈努力,黄永忠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种“接力连接”的设计思路,实现了局域网中计算资源的高效共享,一个网格雏形应运而生。

取得成功之后,黄永忠并没有停滞不前。他把眼光从局域网投向了广域网,他开始考虑如何实现互联网资源的整合,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互连互通的优势,如何构造一个更大规模的超级计算系统,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信息资源重复建设、烟囱林立、浪费严重的问题,让人们通过网格尽情享受所有的信息资源、计算资源、软件资源、设备资源。他带领同志们昼夜奋战,积极完成框架的规划、设计、撰写任务,几乎每天都工作到凌晨。凭借丰厚的技术积淀,凭借无畏的奋斗精神,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一份网格技术的预研方案新鲜出炉。2004年12月,当专家们一举通过黄永忠教授的这份沉甸甸的创新计划时,所有人都为他感到光荣与自豪。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