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人民大学奏响校园和谐曲

2005-03-3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王庆环 我有话说

记者近日到中国人民大学采访,发现人大校园有了明显的变化,绿地增加了,景观增加了,矗立在西北角的一座即将完工的建筑让校园生机勃勃。不仅如此,人大老师的精神面貌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个个喜气洋洋,有的老师告诉记者,自己搬新家了,有的老师告诉记者,今年要有属于自己一个人的办公室了。

随着采访的深入,记者发

现,房子,是让人大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自2001年以来,围绕着房改和校园置换两个主题,人大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走出了一条以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校园的道路。

房改圆了安居梦

说起当年的住房,人大的老师都是一脸苦涩。据统计,到2000年底,在教育部直属71所高校中,人大的教职工住房单项指标排名落后。截止2001年4月,全校共有无房职工915人,住房未达标职工2456人。当时,住房困难是全方位的,黄达、肖前、邬沧萍等学术大师住在几十平米的陈旧楼房中,109名副教授、副处级以上干部在筒子楼或一居室居住,98名教授和5名校级干部领导住在旧式两居中。专家教授的尚且如此,大批中青年职工的住房条件就可想而知了。

简陋、狭小的住房让人大老师体会着太多的酸楚和艰辛,他们往往一家三口,有时甚至一家三代挤在筒子楼10多平米的一间房里,他们羞于请客人到自己家做客,也不可能让学生到自己家来谈话,他们没有书桌,很多的学术专著是在饭桌上完成的。在住房困难的日子里,一些老师因为住房的问题而离开了人大,一些优秀的人才也因为房子问题选择了别的学校。住房,不仅成为人大老师的痛,更成为学校的痛。“在这样的情况下,房改问题成了关系我们学校发展的战略问题。”主管房改工作的常务副书记兼副校长牛维麟告诉记者。

但是,在面积本来就比较狭小的校园里划出一块地给教职工盖宿舍楼已经是不可能的事了,过去这个办法已占了相当大的校园面积,如果还继续采用,不仅会挤占本来就稀缺的办学资源,而且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住房问题。“要以新观念、新思路、新政策切实解决职工的住房问题,这代表着广大职工的根本利益,也是学校发展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校长纪宝成告诉记者,这是当是人大领导班子在房改问题上的共识。

在对国家、教育部及北京市的有关房改政策进行研究,全面分析了教职工住房状况后,人大确立了住房分配货币化、住房建设社会化、住房消费商品化的房改原则,教职工买什么样的房,在哪儿买都由自己决定,学校为教职工提供住房补贴,规定国家住房补贴、学校校外购房补贴、职工个人负担三者的比例分别为19%、38%、43%。学校还在距离学校2公里的世纪城以最低价格统一订购了10万平米住宅,供职工选择购买。

房改政策的出台在人大引起了轰动,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到2002年底,共有1734名教职工到校外购房,平均住房面积资深教授达到173平方米,教授达到127.96平方米,副教授达到119.94平方米。81岁的肖前教授1996年因为脑出血偏瘫,行走不便,房改前他住在人大林园的2层,上下楼要靠学生背,难得晒到太阳。搬到新居后,有了电梯和无障碍通道,他每天都由老伴推着出去散步,他告诉记者 “我的生活从二维到了三维。”1997年调到人大工作的别敏老师之前在青岛住着四居室的房子,到人大后住的筒子楼给她留下了痛苦的记忆,一家三口挤在10多平米的空间里,最后不得不将儿子送回青岛让姥姥抚养,房改时她和丈夫选择了110平米的房子,她告诉记者,她真的高兴极了,以前的日子只能叫生存,现在才叫生活。

置换挤出办学空间

房改不仅解决了教职工的住房难,也让学校有了一份实实在在的收获 校内共有631套、5.32万平方米的职工住宅和180多亩土地腾退了出来,为学校扩大办学空间提供了条件。

事实上,由于历史的原因,人大狭小的教学科研用地让学校捉襟见肘。他们也想过一些扩大校园的方法,比如拿整个校园去置换一个大的地方,但900多亩中关村上的土地,很难找到一个大户来通吃。他们也曾经想过在郊区另建一个校园,但势必造成一文一理、或一老一新的格局,这有违人大在办校中提倡的不同年龄、不同专业的学生在一起融汇交流的大学学习环境。另外,两个校园势必会在组织上、设施上、人员上重复建设,“我们提倡科学发展观,就是在考虑问题的时候要用整个国家的标准来衡量,既解决不了困难,又浪费资源的事就不能去做。”校党委书记程天权这样对记者说。

房改给了人大一个如何拓展办学空间的新思路。经过认真研究、反复论证,2003年4月,人大决定通过校园置换的方式,按照职工自愿的原则,将校内部分家属住宅和附小、幼儿园迁往校外,以腾出更多的地方用于办学。人大还与世纪金源投资集团在世纪城三期合作建设了具有完全产权的商品房,用以实施校园置换。由于教育部和北京市的大力支持,世纪城三期住宅还享受返还地价款、免征交易契税、办理商品房产权等优惠政策。

校园置换取得了成功,也实现了学校办学环境和教职工居住条件的双改善,一大批几个人住一套单元房的中青年教师,一些离退休职工、教职工遗属、无房职工的住房问题都得到了解决,同时,又腾出了100亩土地用于学校办学。“包括一期房改,我们通过房改和置换共腾出了280亩地用于办学,所付出的代价相当于在校外购买600―700亩地,投入少,产出大,而且还保证了学校的氛围,真的很合算。”程天权书记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

据统计,短短四、五年间,人大的教学科研用地就从520亩增加到了700多亩,人大校园目前总共占地906亩。

房子奏出和谐曲

人大资产与后勤管理处副处长林建荣告诉记者 “在衣食问题得到解决的今天,住房问题就成为人们最主要的需求和最大消费点,也就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之一。”

围绕着房子,人大奏出了一曲校园和谐曲。

和谐首先体现在教职工心境的改变。房改后,人大老师的住房条件一下从倒数第一跃上全国数一数二,甚至比港澳台的水平还要好,老师们不仅扬眉吐气,心情愉悦,自信心也大大增强,程天权书记说 “老师们都抢着买180平米、200平米的房子,虽然要贷款,但他们也不觉得有太大问题,这反映出老师们对自己有信心,对学校有信心。房改不仅让我们建设了校园,还让学校整个人气大大上升,有了一股凝聚力。”

这几年,也是人大校园建设快速发展的时期,共有20万平方米的工程竣工,另有20多万平方米的工程即将竣工,4年来的工程量超过了过去50年的总和。建楼期间,人大明确提出了“大楼起来,干部不能倒”,把校园建设和干部培养、校风建设结合起来,通过公开招标、投标,校领导不参与推荐投标等手段,保证工程建设的公开和透明。起初,校园里还能听到一些关于会不会贪污、拿回扣的议论,但过了一段时间就没有了。相似的议论在房改初期也有过,有人说,学校是借此机会把老同志赶出校园,但是,住房条件的大大改善让他们明白自己是误会了,也让他们对现在的领导班子产生了信任和敬佩。

纪宝成校长告诉记者,今年秋天,人大西北区学院楼群将建成投入使用,届时,学校的教学科研用房将大大增加,很多老师会一改多年来在校园里没有一张办公桌的状况,教授将独自一人拥有一间工作室,副教授和讲师则分别为两人一间和三人一间。他说 “我们要建立一种新的工作秩序,包括像国外一样,教师每周要有两个半天专门接待学生,以人为本,在学校就是要以学生为本。”看来,从房子入手奏响的校园和谐曲还会在人大继续演奏下去,加入进来的不仅是教职工们,还有学生。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