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旅游开发应坚持人地关系协调

2005-04-0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孙天胜 我有话说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旅游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其所产生的巨大社会经济效益有目共睹。但与此同时,有关旅游开发破坏自然生态,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的现象也屡见不鲜。这种状况,客观上要求人们必须正确审视旅游开发中的人地关系问题。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也为我国旅游开发的协调与统

筹指明了方向。

旅游开发,既包括旅游地的具体规划与建设,又涉及道路交通、宾馆饭店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布局。从理论上讲,理想的旅游开发应当是既能使旅游地的旅游资源得到充分合理利用,又能使当地人群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得到改善,同时又没有或很少造成对环境的损坏。然而,从现实情况看,由于不少旅游开发者受经济利益的驱动,急功近利,只盯住开发后的经济效益,而忽视其对人类所赖以生存与发展环境的不利影响,从而形成了一种“旅游开发程度越高,人地关系失调越重”的不良格局。20多年来,因不合理旅游开发而导致人地关系失调的事例不胜枚举,且呈日益增多趋势。

旅游开发中的人地关系失调主要表现在:1,有的风景区出于经济目的,热衷于大兴土木,“高标准”地修建旅游设施,大搞扩张式开发。如在一些名山大川上修建现代索道,一山甚至数条。有的山高不过百米,也照样修建。这样,不仅破坏了自然风景的原貌,而且使游人大量聚集于山顶,导致景观和生态质量下降。2,景区的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使一些包括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风景区因“建设”而受到越来越严重的人为破坏。如景区内随意开山炸石,砍树毁林,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或因山洪暴发,塌方挡路,毁景伤人;或因久旱无雨,水源枯竭,饮用水短缺。四季常绿的云南西双版纳,由于毁林开荒,导致森林面积急剧下降,原本良好的生态环境质量大打折扣。3,不少地方开发时因缺乏管理,许多珍稀动物被乱捕乱杀,有的饭店甚至以野生动物作为美食招徕游客,致使珍稀品种濒临灭绝。随着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热的兴起,保护区内脆弱的生态系统也遭到致命的破坏。据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的调查显示,在已经开展旅游的保护区中,有23%违反规定,在核心区内从事旅游活动,使原先动植物赖以生存的地域减少,生活空间和养料系统发生变化,许多动植物死亡,生态环境比之开发前大为恶化。4,由于旅游开发,水土、大气不同程度地被污染;噪音、烟尘大大超过规定标准;大气中的有害物质使树林大片枯黄,并出现酸雨酸雾。

上述种种人地关系失调现象,给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蒙上了浓厚的阴影。它所带来的恶果一方面使旅游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受损,进而导致包括旅游地居民和旅游者在内的人群生存环境恶化、生活质量降低;另一方面又使旅游业发展变得不可持续。而要扭转这一局面,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搞好旅游开发中的人地关系协调。

人地关系,实质上指的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古代贤哲早已认识到,人类是依赖大自然而生存、发展的,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应该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这不仅有益于自然环境向良性方向演化,而且更有利于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可自工业革命以来,在人类中心主义观念支配下,人们向自然进行疯狂索取,在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使自然环境变得千疮百孔,面目全非。人地关系已经走到了十分危险的边缘 这种恶果,不仅现代人已经开始品尝,而且后代人也会深受牵连。很显然,这是与人类初衷相违背、与可持续发展目标水火不容的。

人们之所以到某地旅游,除了那里具有吸引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之外,往往还因为那里有着优美的自然环境,或空气清新、水流清澈,或植被茂密、鸟语花香,给人以愉悦的身心享受。这些旅游地通常都是人地关系协调良好的区域。从旅游市场角度来分析,未来影响旅游需求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旅游者对旅游地生态环境质量的日益看重。对此,旅游业界绝不能墨守陈规,而应该洞悉时代发展对旅游需求的影响。所以,科学地进行旅游开发,应当坚持以人为本,搞好人地关系的协调。也就是说,要通过精心规划设计,在保证游客适度旅游需求的同时,尽可能地减少对旅游地原生自然环境、原生文化状态的破坏,以避免给环境造成过大的压力。

旅游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经济活动,旅游开发造成对环境的破坏,产生人地关系的失调,主要是因为人的不合理开发所致,归根结底还是人的问题。因此,为了实现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搞好旅游开发中的人地关系协调。其基本途径有 一是更新观念,坚持科学发展观。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转变为注重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二是遵循旅游开发的“时序性”,做到有限开发。在旅游开发中,要做到既考虑目前,又要顾及长远,不与子孙抢饭吃。对于那些目前不宜或不能开发的旅游资源,可先保护起来,留给后人去研究与开发。三是坚持全民教育。要着重对包括旅游者、旅游从业人员、旅游地居民乃至全体公民在内的“人”进行资源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知识教育,提高全民族的资源意识、生态意识和环境意识。四是落实“一票否决”制,实施“绿色核算”。对旅游开发中遇到的可能与资源环境保护冲突的有关问题,一切要以是否有益于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为衡量标准,实行“一票否决”。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