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纤纤素手牵风雷

2005-04-0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特约记者 徐锋 通讯员 方文海 记者 喻国英 我有话说

在共和国史册上,鲜见女性有她这样的历练:组织导弹发射80余次,亲手发射导弹20枚,随潜艇执行试验任务80次……卫爱平,海军导弹试验专家、某试验基地高级工程师,21年出没于海上神秘靶场,与战友一道铸就了拱卫13亿

中国人的巨大和平盾牌。

打导弹,女性行吗?

潜射导弹试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模型弹到遥测弹,从陆上发射到水下发射,每一个弹型,每一次发射,对导弹试验而言,都是一次实战检验。

1984年,卫爱平从计算机维修专业,转岗到导弹发射控制专业。此前,这是一片男人的领地。面对文文弱弱的她,有人嘀咕:“打导弹,女性行吗?”

为了拉直这个问号,卫爱平白天上阵地测试,晚上埋头学习研究,一块电路一块电路分析,一个元件一个元件消化―――她着魔似地钻研导弹武器知识,反复进行模拟发射演练,直到程序、动作固化在心;然而遇上导弹试验,发射前公布的参试人员名单里却没有她。

不甘淘汰,只有自强。每次制定发射应急预案,卫爱平都周密考虑各种情况,做到成竹在胸……终于,在又一次导弹试验中,卫爱平担纲发射重任。她自信地走向发控台,将几年的积累化为轻轻一按。震天动地间,导弹一飞冲天。

成功的喜悦,并没有让卫爱平止步。为使导弹发射试验数十个岗位协同浑然一体,回令迥然有序,卫爱平历时4个月全力攻关,编写出15个指挥程序并据此成功组织导弹发射。这些程序,成为后续试验和部队作战训练的重要依据。

导弹水下发射信息远程实时传输,一直是我军水中兵器试验的难题。卫爱平带领课题组在浩瀚的“数据海洋”探究寻觅,终于实现数据传输实时对接,首开我军导弹水下发射信息远程实时传输先河,标志海军潜射导弹试验又跃上一个新台阶。

瞬间异常逃不过

她参与完成中国数型战略和战术导弹武器的定型试验任务,始终做到万无一失。

某型导弹试验前的一次技术检测,一个参数出现瞬间异常,没有躲过卫爱平的眼睛。此时,导弹发射的最后决心即将形成,卫爱平的发现令参试各方的心一下子悬起来。技术阵地随即组织故障复现试验,1次,2次,3次……故障却迟迟没有复现。随着试验次数增多,各种质疑声,压得卫爱平喘不过气来,但她仍然坚持己见。近100次试验后,故障终于复现。卫爱平的坚持,祛除了一次导弹试验隐患。为此,这个型号导弹的总负责人激动地上门向她道谢:“你立了一大功!”

导弹发射试验,是诸多专业和系统的综合集成试验。身为发射控制总体技术负责人,卫爱平不仅要一人调度10多个试验战位,协调数十个参试厂家和部门,还要处理和解决各种技术矛盾和问题,努力缩短武器试验进程。某型导弹射前检查,需要一个“起飞”信号。由于设计考虑不周,“起飞”信号不能自行给出。缺少这个信号,导弹测试无法进行下去,某些功能和设备也无法得到考核。而改进导弹设计,周期会很长,发射试验会被迫推迟。卫爱平经过仔细分析,大胆提出由集控台模拟发出“起飞”信号的补救措施,遭到研制方反对。卫爱平从技术原理、状态设置等方面耐心说服各方接受她的方案。试验结果证明,这一方案成功扭转濒临终止的试验,不但安全,还大幅提高了试验数据比对质量。

回回踩的是生死线

潜艇环境艰苦、潜射导弹危险。上级照顾卫爱平,几次要把她调整到别的岗位,但卫爱平坚决要求留下来。

潜射导弹具有巨大的战斗力和威慑力,是各国公认的“撒手锏”。但这种武器的试验,同样具有巨大的风险性。国外同类试验,曾多次发生艇毁人亡悲剧。卫爱平和战友们要想获得宝贵的潜射导弹试验数据,回回踩的都是生死线。

潜艇里是清一色的男性世界,没有女厕所。为减少麻烦,卫爱平从早上起床开始就滴水不进。她患有缺铁性贫血,又有头痛病。为坚守试验岗位,卫爱平有时一天吃7片止痛药都不够。医生警告她:“长期超剂量服药会损伤肾脏和肝脏,还可能导致尿毒症!”卫爱平总是淡淡一笑:“试验任务这么重,总不能因为我而耽搁吧。”

卫爱平以对事业的执著追求,诠释着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她两次荣立三等功,受到海军通报表彰。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