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永生在三尺讲台

2005-04-0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曹继军 通讯员 郑茂 我有话说

晏才宏,上海交通大学一名普通的教师。3月12日,晏老师生命时钟停摆在57岁。

校园中思念如潮,学生们深情地说:“晏老师,我们想念你!”

令人敬爱的“魔电”“关公”

每年,电信学院电子工程系的新生进校,学兄学姐会告诉学弟学妹:有一门课,名叫“魔电”,艰深难懂;有一位

“关公”,名叫晏才宏,“关”过的人不少。

可是,一上晏老师的课,新生们心中的恐惧和疑虑,马上演变成对老师的爱戴和景仰。

晏老师为本科生上三门课:“电路分析”、“模拟电路”、“模拟电路实验”。学生们一致公认,晏老师课讲得棒!

其实,对于晏老师来说,黑板下的那一方小小空间,早已超越普通意义上的讲台,成为了挥洒激情和智慧的人生舞台。许多学生毕业多年,还记得晏老师的“三绝”:“一绝”,板书漂亮,如同艺术品;“二绝”,画图漂亮,电路图、曲线图很复杂,晏老师画得绝对干净利落;“三绝”,讲课不拿手稿,不按课本章节,自成体系。

除了“三绝”,最重要的是晏老师讲课得法。同学评价晏老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素养,雄辩的口才和敏捷的思维。他上课深入浅出,条理清晰,引人入胜。那些原本觉得晦涩难懂的公式、定理,经过他的讲解,就变得那么简单易懂。他喜欢引导同学用各种思路去解同一道题,还常常拿出自己钻研的一些题目与同学交流,也经常会让同学找一些不错的题目给他研究。

有个同学在回忆中写道:“每次有了新的想法,新的题目,他总是迫不及待地告诉我们,我想,这个老师,是不是吃饭休息的时候,脑子里面也都是二极管呢!”也许,正因了这种醉心的投入,枯燥难懂的课在晏老师这里变得这样生动、轻松和高效。

传道授业的真师本色

晏老师1985年从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毕业,1990年入上海交大任教。他常说,做教师,三尺讲台是根本。十几年来,他把心血倾注在教学事业上,保留了一名教师传道授业的真本色。

晏老师对待教学非常认真。以前家离学校很远,他就在每次上课的前一天晚上到学校来,住在校内由学生宿舍改建的招待所里,给学生答疑。每次上课,总是早早来到教室,在黑板上画一个图,做好准备工作。他经常对学生说的一句话是:“你们有什么问题吗?有问题尽管问,或者在我来之前写在黑板上也行,咱们一起做。”

晏老师在三尺讲台上挥洒着激情和智慧,也时刻不忘引导学生们“共舞”。他常常告诉学生哪些知识点还可以有所创新,可以作为论文选题;他考虑哪些问题,是什么思路,也总是提供给学生写论文,并帮助他们一遍遍修改。每次下课后,很多学生还意犹未尽、问这问那,晏老师总是耐心地把问题一一解答。

有同学回忆说,在晏老师的答疑时间,除了可以得到学问,还可以获得许多做人的道理。现在美国留学的李静,当年是大二才从其他大学考到交大的插班生。面对身边优秀的同学,再加上补课的压力,一直有自卑感。晏老师在了解她的情况后,和她谈心,给她讲当年自己在哈尔滨的学习经历,给了她很大的鼓励。

病床上,晏老师让探望他的学生捎回他的寄语:“世上没有爬不上的高山,没有学不会的学问,学识都是人类知识的积累,学生要学就一定能学会”;“各门知识都有艰难和有趣的两面性,一旦领悟,豁然开朗。忘掉它是学习,把它当做游戏,就会觉得很有兴趣……”

永远定格的最后一课

病魔让晏老师万般无奈地离开热爱的课堂。“我真的想再回到讲台上”,是到医院看望的学生听老师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而晏老师的“最后一课”,也在学生们心中永远定格。那是去年“十一”长假后第一天上课。晏老师带着歉意告诉大家:“假期里我去做了检查,昨天拿到结果,肺癌晚期。这门课我不能上到最后了。”在学生一片惊愕声中,晏老师开始讲课,依旧声若洪钟,激情满怀。学生回忆说,那天,晏老师连上两节课,他似乎要把他所有的知识都灌输给我们,中间没有一刻停留过……

然而,下一次的电路分析课,晏老师又出现在课堂上。他说:“接这门课的老师还没到位,我还是继续上课。也好,可以把第一册讲完,告一段落,后来的老师能更好地衔接下去。”学生们震撼了!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晏老师最牵挂的却还是他的课,他的学生!

就这样,晏老师又坚持上了一星期的课。

晏老师的学生们打心眼儿盼着他能重回讲台。晏老师住院期间,同学们在他常常上课的教学楼楼顶,点燃蜡烛为他默默祈祷;海外的学生纷纷打来问候的电话,寄来祝福的卡片。

然而,美好的祝愿最终没能驱走病魔。晏老师走了,离开了他无比眷恋的三尺讲台,离开了无比眷恋他的学生, 学生们把洁白的纸鹤挂上了思源湖畔的杨柳树,把不眠不休赶编的纪念文集祭献在晏老师遗像前。

晏老师真的离开了吗?一个学生这样写道:晏老师就好像天边的彩虹,一直挂在那里,永不消逝。

晏才宏,他离开了这个世界,却永生在三尺讲台。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