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课程改革:让基础教育适应时代要求

2005-04-2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专栏记者:李陈续 本期策划:王保纯、夏桂廉 我有话说
特邀嘉宾:

陈贤忠(安徽省教育厅厅长)
胡平平(安徽省教育厅副厅长)
李明阳(安徽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处长)
阚智(安徽省教科所副所长)

缘起

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基础教育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和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基础教育究竟怎么啦?现在正在全面推进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又是怎样一回事?新的课程改革能够促进基础教育适应时代要求吗?带着一连串的疑问,记者在已于去年全面推行新课改的安徽省,特邀几位嘉宾就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课程改革是时代前进的必然

记者:顾名思义,改革就是革除故弊推布其新,你们怎样评价传统的基础教育模式或者说怎样看待新的课程改革?

陈贤忠:首先,我们应该明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时代前进的必然。因为,课程设置既体现着国家意志,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阶段性特征。因此,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前提下,课程设置也会落后于时代要求,这就决定了课程改革的必然性和常态性。从2001年开始至今的新一轮课改,是新中国的第八次课改,是着重针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本身存在的问题予以改革并使之得到完善。

胡平平:现行课程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需求;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忽视获得知识的过程和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且缺乏整合;课程内容“繁难偏旧”;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实施过程基本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程评价只重视学业成绩,而且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课程管理过于集中,不能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多样发展的需求等等。导致这些问题的因素很复杂,但课程系统本身不完善是产生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调整和改革现行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就历史地被提到日程上来了。

课程改革凸现以人为本精神

记者:课程改革实际上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与传统的课程根本区别体现在哪些方面?

陈贤忠:新的课程改革最突出的,应该是全面充分地体现了教育过程中的以人为本精神。譬如在育人目标上,突出了对“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的要求,更好地针对了青少年的实际。譬如在育人理念方面,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的原则。倡导全面、和谐发展和个性化的教育,倡导用全面的、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学生。

李明阳:新课程在教学内容上也注重凸现了以人为本精神。加强了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了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要求教师转变角色、教学观念和方式,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引导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阚智:在评价方面,新课程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同时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形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在课程管理方面,更加倡导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改变了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课程改革要突出重点整体推进

记者:从2001年开始,安徽进行了由点到面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04年已覆盖全省。推进新课改哪些方面需要特别予以重视?

胡平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个系统工程。因此,安徽一直坚持“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原则,从管理者、教师、教材、教学方法等方方面面做深入细致的工作。譬如在对学生评价方面,探索建立学校、学生、家长、社会共同参与的定性和定量相结合、过程和结果相统一的评价体系:一是口试、笔试结合;二是单项、综合并重;三是定量定性互补;四是理论知识考查与实践操作考核相结合。成绩表述采用“等级 评语 特长”的方法;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建立自评档案袋,由学生自己保管;把学生之间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家长对孩子的评价结合起来。同时,在入学升学上,坚持小学毕业生全部免试就近升入初中;对生源较多的初中学校,也坚决不准搞任何考试。2004年,我省省级课改实验区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命题以课改标准为依据,如语文考试允许使用《新华字典》。初中毕业学业考试成绩以等级或等级与分数相结合的方式呈现。高中招生录取,实行差额投档、按比例录取,实行招生学校名额分配,实行优秀学生推荐直升录取和特长生录取。

阚智:推行新课程,教师是关键。我们始终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通过省、市、县三级和校本培训,形成新课程培训的长效机制。我省已形成了一支由38人组成的省级通识培训专家队伍和由260多人组成的省级学科培训专家队伍。在此基础上,以本地专家为主,每年都组织大规模新课程培训。一是认真搞好通识培训,为各实验区培养了一批课改骨干力量。同时认真组织好教师的全员学科培训,仅省里三年就培训3.5万多人。除注重岗前的上岗培训外,更注重利用当地的专家队伍,搞好新课程实验过程中的在岗培训和校本培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课程改革需要社会全面关注

记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已在安徽进行了5个年头,在不断取得进展、积累丰富经验的同时,还存在哪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胡平平:内部问题主要是思想观念问题。多年来,应试教育和应试文化对教育工作者和广大中小学教师的影响是广泛的、深刻的。教育评价、考试制度和招生制度都以分为本,以率为本;招工、招干,都要高学历,都要考试,这些都势必使应试教育和应试文化不断得到强化。外部问题是教育投入不足,安徽是农业和人口大省,许多县(市、区)仅能给中小学教师发放国标工资。这些地方农村中小学危房多,许多学校校舍严重不足,加上教师又严重缺编,导致许多农村初中,大班额问题十分突出,有的中小学班均学生高达80人以上,教师负担过重。这种现状严重影响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各项任务的有效落实。另外,由于财政困难,许多农村中小学教师缺编,只能从杂费中挤出少量经费去聘请代课教师,教育质量难以得到保证,课改则更为艰难了。

阚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现行师范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师范院校根据基础教育课改的需要,改革教学内容和教育方式,否则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很难适应中小学的需要。

李明阳: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过去制定的教育管理制度和学校教学管理制度,有许多已不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有的甚至成为阻力,特别是以分为本、以率为本的评价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学生的制度必须废止。评价制度改革异常艰难。因为评价制度的建立必须以整个社会诚信为背景,在整个社会诚信尚未完全建立的情况下,教育力图建立以社会诚信为背景的评价制度,社会持怀疑态度,也容易事与愿违。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的目标是坚定不移的,但改革本身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而,我们既要积极地又要稳妥地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