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建校辟路的“当代愚公”

2005-04-2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柳路 我有话说

在贵州省铜仁地区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后坪乡茨坝村,全国劳动模范刘恩和建校、辟路的事迹无人不知,他因此被誉为“当代愚公”。

“背来”的学校

1993年,已过不惑之年的刘恩和到茨坝小学任校长,他眼前的茨坝小学,是一所没有宿舍、操场、厕所、围墙的“四无学校”。教室早已破烂不堪。冬

天,寒风卷着雪花拼命地往教室刮,无情地扑打在学生们稚嫩的脸上,孩子们打着哆嗦上课。从那时起,在茨坝修建一所新学校,成了刘恩和日思夜想的愿望。

1996年冬正在寒风中上课的师生们盼来了一个喜讯:“只要能集资5000元匹配资金,就能得到80000元世行贷款在茨坝修学校。”

刘恩和高兴之余,心里犯了难,5000元啊!这对出门就爬山,水、电、路“三不通”的山村小学来说无异于天文数字。但是学生求知的欲望、村民对新学校的渴望,使他握了握拳头,暗暗下了决心。

刘恩和连夜翻山越岭赶到后坪乡信用社,以私人名义贷款3000元,并将还差二个月就到期的8年定期存款1300元取了出来,信用社主任心疼地劝他:“这样你要损失1000多元呢!”

1997年1月,在他的努力下,项目资金全部到位,但未等他喘口气,棘手的问题又出现了,由于茨坝不通公路,建筑材料全靠人从8公里外的石界村背进山,没有一家施工队愿接这活。

无奈之下,他找到外地包工头说:“只要你来修,运材料的问题我来包。”他完全没有考虑建学校需要多少材料,只知道学生需要教室。

为了带动乡亲们投工投劳,刘恩和身体力行。他鸡鸣头遍就上路,背回一趟建材才上课;放学后,背回一趟才回家,周末一天背3趟,凡是亲身体验过茨坝山路跋涉艰难的人,无不为此而震撼。

就这样,建校所需的200多吨建材,他一人背了20多吨,连续背运4个月,行程累计2000多公里,磨破了5双胶鞋,背烂了3个背篓。他与大伙一道,神话般地背出了一座崭新的学校。这是茨坝有史以来最好的房子。

一所“背来”的学校让刘恩和出了名,他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被选为党的十六大代表。教学环境和设施得到根本改善后,刘恩和又在思考:“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还不是为了提高人的素质,提高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只有家乡富裕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水平整体提高了,我所做的一切才有实在意义,才是我心中所要追求的最终目的。”

“喊来”的公路

俗话说 要想富,先修路。茨坝村多年以来之所以走不出贫困落后的圈子,一个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不通公路。这里离最近的乡场也有10多里,一包水泥仅人工费就要6元钱。因为运不进去煤炭,当地很有发展潜力的烤烟也始终发展不起来。修路成了茨坝村人世世代代的梦想。

他利用外出开会作报告的机会,多次向有关领导呼吁,最后铜仁地区答应解决16万元、县拨款6万元修通石界至茨坝村的公路。

2003年11月20日,石界至茨坝通村公路炸响了第一炮。开工当天,工地一片沸腾。为了充分利用有限的资金,他自告奋勇当上了监工员,每天上山与群众战斗在一起,四处检查炮眼,定炮位。公路修到中途,资金不能按时到位,他又以私人名义到银行贷款1万元补上,每月承担70.8元利息。

2004年3月,公路修通了。举行通车典礼的当天,四邻八寨的群众都放下农活,跑去观看,全程15公里的通村公路覆盖斯毛坝、双坪、茨坝三个村20多个村民组,彻底改变了当地村民肩担背驮的命运。拉煤、运肥料,拖农产品,群众再也不用发愁,生产积极性也普遍高涨。2004年,茨坝村种植烤烟7.5万公斤,产值近75万元,比上年增加15万元,粮食产量586吨,比上年增加80吨。

茨坝村以前修房建屋都是用木料,山上砍得光秃秃。自从通公路后很多人改用钢筋混凝土建房。仅去年一年全村就有50多户建了新房。一些长期在外打工的年轻人听说家乡通公路了,干脆回家创业。如今村里已有三辆运输车,有20多辆摩托车。学校已修成了全封闭花园式的校园,常年有学生270多人,入学率、巩固率百分之百,辍学率为零,还吸引了周边彭水县、务川县80多名学生在此就读。眼看着家乡一天天变好起来,群众都说:“这一切,要不是你刘恩和,还真不知要等到哪一天呢。”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