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圣水湖畔》的启示

2005-04-2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李春利 我有话说

现象以保护耕地树立粮食安全意识为主题的东北农村题材电视连续剧《圣水湖畔》在央视热播,获得了高达5.8%的收视率。没有农民进城的种种噱头,也没有错综复杂的多角恋爱,有的只是农民和土地息息相关的故事。可是,就是这样一部正剧不但吸引了农村观众也让

城里人牵肠挂肚,它的播映成绩一路领先,得到了圈里圈外人士的一致好评……

点评中国是个农业大国,有9亿多人生活在农村,所以关注“三农”不但是各级政府的事,也应该是包括文艺界在内的全社会的事。然而一段时间以来,有关农村题材的影视剧少得可怜,荧屏上翻来覆去除了无根无据的戏说帝王就是无病呻吟的痴男怨女。《圣水湖畔》和前不久《马大帅》系列的热播,让我们看到了文艺真正开始关注“三农”问题,而《圣水湖畔》高达5.8%的收视率也说明,一部作品只要关注现实生活,只要在艺术上精益求精,不管反映的是什么题材,都能得到观众的喜爱和认可。

长期以来,在人们的印象中,农村题材的影视作品一般靠的是“明星”加喜剧情节,农民也经常是以观念落后、行为可笑的形象出现。《圣水湖畔》的热播对我们的影视剧创作是个启示:谁说看农村戏观众只认明星的脸?《圣水湖畔》没有赵本山加盟,也没有明星客串,可是谁都忘不了那个热情、执著、勇敢、刚正的农家妇女马莲,她就像当代“李双双”;谁说写农村戏必须“土得掉渣”才能制造喜剧效果?《圣水湖畔》展现在观众面前的不但不够“老土”,还非常现代 农业经纪人、定单农业、粮食深加工、科技兴农、信息农业……农业新观念就在轻喜剧烘托的氛围中遍地开花;谁说高收视率电视剧要回避严肃主题?《圣水湖畔》告诉我们,近年来耕地锐减一亿多亩,给中国人吃饭问题亮出了黄牌。编剧何庆魁说,写这部戏,他24小时开着电视机、锁定农业新闻,只要是关于“三农问题”的事,立即记下来放进戏里。说到底,《圣水湖畔》的成功在于贴近了生活,扣准了现实,加上演员本色的表演、可信的情节安排、生动的日常用语、浓厚的亲情流露,必然让观众产生共鸣。

《圣水湖畔》的热播还说明,农村题材的影视剧具有无比巨大的潜在市场。希望我们的艺术工作者,深入生活、贴近群众,多创作出一批像《圣水湖畔》这样的优秀作品。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