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影视剧的创作观念应当转变

2005-04-2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张奎志 我有话说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和谐社会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和谐思维方式,文艺创作观念也要随之转变。而影视剧作为受众最广泛、关注程度最高的文艺形式则应最先实现这一转变。具体来说,我认为要实现三个方面的转变。

(一)从帝王题材转到百姓生活

多少年来,抓重大题材、展示主要矛盾、揭示宏大主题成为影视剧创作的一种普遍追求。在这种观念影响下,日常生活在影视剧中被遗忘了。进入和谐社会,和谐成为占主导地位的基调。适应这一变化,影视创作就应把镜头从“重大题材”转向日常生活,从家长里短、婆婆妈妈的日常生活小事入手,展现人们的日常生活状态、日常生活感受、日常生活情感。当然,这并不是要把镜头转向达官贵人的高档日常生活,也不是要转向俊男靓女的另类日常生活,而是要转向那些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

从当前的影视剧作品来看,并不是没有描写日常生活的影视剧,可这日常生活更多的是帝王将相的日常生活、古代武士侠女的日常生活,或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大户人家淑女公子的日常生活;当代人的日常生活则被挤到了一个可怜的角落中,即使有这一类的影视剧,也过多把镜头对准了白领阶层的日常生活或是高层领导的日常生活,表现普通人日常生活的影视剧少得可怜,而广大农民的日常生活就几乎被影视剧完全遗弃了。

从人出发,表现人,表现人的生活与情感,这一直是中国文艺界的呼声。可这种呼声和呐喊又往往陷入误区,以为只有在重大题材、重大事件中才能表现人和人的情感,这实在是对文艺表现人的一种误解。实际上,最能表现人本性的是日常生活,只有在母子关系、父子关系、婆媳关系、兄妹关系、男女关系、朋友关系这些普通的日常生活中,人才是一个真正的人,一个现实的人,一个活生生的人;而在重大事件、官场活动、商场周旋中,人所表现的只不过是一种经过修饰了的、带有伪装的情感,并不是真正的情感流露,也并不能真正地表现出人的本性。美学中有一个说法叫作“日常生活审美化”或是“审美的日常生活化”。美不是远离日常生活的,美就在日常生活中,甚至可以说美就是日常生活。从这一点来看,当前的影视剧在热衷于历史剧、武打剧、搞笑剧、侦探剧的同时,更应当把镜头对准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和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家庭生活剧。

(二)从表面浮华转向内心深层

影视剧关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这还只是表层的要求,深层要求应是深入到人物的真实生活,展现普通人的内心世界,而不是停留在表面和浮层。当前中国也并非没有这类影视剧,可总的来看这些描写是表面和浮华的,甚至可以说表面上是描写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而实际上恰恰远离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如在一些影视剧中,编导以一种冷淡漠然的态度叙述着平淡乏味、甚至是胡乱拼凑的故事,从中看不到人物的内心世界,人物对生活的真正感受。描写爱情的影视剧没有真正的爱情,有的只是三角恋、婚外恋,那种真实的、纯净的爱情生活在影视剧中完全是缺失的;而那些描写白领阶层日常生活的影视剧则更让人匪夷所思:二三十岁的青年男女就住着复式的豪宅,开着高档汽车,穿梭于各种豪华场所,过着一种和现实完全对接不上的生活。在这种影视剧中怎么能看到人的心灵的展现?

追求表面和浮华使影视剧对技巧和形式给予了过多的关注,这更多地体现在历史剧和武打剧上。于是,中国历史上的每一个帝王将相都被反复地戏说、演绎;各种武打作品也不断地翻拍、重拍。历史剧、武打剧、搞笑剧成了影视剧中的主角;而那些发人深思、让人内心感动的现实生活,却一直处在边缘的、可有可无的尴尬位置。不可否认,历史剧、武打剧、搞笑剧在收视率和票房收入上有着不俗的业绩。可这种大制作、大投资、大技巧只是让观众在感官享乐上过了一把瘾,观众的感官享受着,可心灵却空虚着,走出影院,心里空荡荡的,缺少一种心灵上的感动。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追求表现和浮华的风尚与世界影视剧潮流也并不合拍。最近在中国一直很叫好的《十面埋伏》连续落选“奥斯卡提名奖”和“金球奖”,这说明,对这种只讲求制作精良而内容虚空飘渺、远离现实生活的作品世界并不认同。其实,当代中国也并不是不需要感动的,“感动中国”、“温暖2004”一直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字眼,遗憾的是这些在中国叫得最响的字眼,在中国影视剧中却没有获得应有的反映。

(三)从宏大叙述转为细琐叙述

影视剧把目光转向了日常生活这还不够,更为重要的是怎样把日常生活叙述得有滋有味,真正让观众喜欢、耐看,这正是文艺理论中所说的,重要的不是“写什么”,而是“怎么写”。这几年也有一些较为优秀的表现普通人日常生活的影视剧,如《一地鸡毛》、《空镜子》、《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中国式离婚》、《激情燃烧的岁月》等,但这些影视剧在叙述上还明显地存在着遗憾,表现为:缺少一种将日常生活小事演绎得丝丝入扣、入情入理而又耐人寻味的叙述能力,我们的编导们还不会用自然流畅、娓娓道来的叙述方式把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像一弯静静流淌的小溪一样,一天一天地慢慢展开,一分钟一分钟地细细道来。从叙述的角度来看明显存在着叙述过快,用一种粗线条勾勒的叙述方式,十集二十集就写出了一个人的半辈子或一生,细节性的内容没能展示出来;而更多的影视剧则是节奏罗列拖沓,故事不紧凑,缺少连贯性,给人一种情节生硬不真实、人物所说所做虚假不自然的感觉。

叙述分为“宏大叙述”和“细琐叙述”两种。“宏大叙述”以抽象和思辨方式言说崇高的、超验的东西;“细琐叙述”则抛弃了“宏大叙述”的高超目标,以具体、形象化的方式述说个体和群体经验世界。比较而言,中国影视剧在叙述上还属于“宏大叙述”,没有学会“细琐叙述”的艺术。在这方面,我们应当向韩国电视剧学习,韩国电视剧非常精妙地掌握了“细琐叙述”的艺术,这种“细琐叙述”可能让人感到“磨叽”,甚至非常“磨叽”,可从叙述的角度来说,“磨叽”而又耐看才是一种叙述的艺术。正是这让人感觉到“磨叽”的韩国电视剧却在中国以至东南亚掀起了一阵阵的热潮,这足以说明韩国电视剧已经“磨叽”出了艺术,也“磨叽”出了效益。值得一提的是,几年前就有人提出要发展室内剧,可由于没有真正掌握“细锁叙述”,不会“磨叽”的艺术,因而,这种投资小、经济简便的室内剧并没有在中国真正发展起来。 (作者为黑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