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撼动心灵 感人至深

2005-04-2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刘益善 我有话说

编者按一部描写“为民模范”周国知成长、学习和工作经历的长篇报告文学《大巴山的呼唤》最近面世后,受到广泛好评。周国知同志生前是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县椿木营乡民政助理。在20多年的工作中,先后担任过乡武装部长、乡长、计生办主任、民政助理等职,最后

殉职在工作岗位上。由寒青、遥厚创作的《大巴山的呼唤》,以生动的笔墨和饱满的激情,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新时期优秀共产党员的感人形象,也为当前正在全国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提供了一部很有感染力的生动教材。今天,这里选登四位作家、评论家的文章,以飨读者。

叙事文学作品,是通过事件情节细节来说事写人的,其打动人的力量,在于那些精彩的情节与细节。一部文学作品,没有几个生动的情节与细节,这作品绝不会动人。

一个人去世了,在山大人稀10多里路不见一家人的地方,闻信赶来守灵的竟有700多人。在蒙蒙细雨中,在漆黑的山岭间,流动着火把与手电筒光组成的的奇特花圈,他们是在给鄂西宣恩县椿木营乡的民政助理周国知送行。周国知是个什么样的人 寒青、遥厚的长篇报告文学《大巴山的呼唤》以满篇的激情、详实的记叙,告诉读者,这个只活了42岁的乡村基层干部,为了山里的父老乡亲而呕心沥血、焚膏继晷,在他20多年的乡村干部经历中,心里只有那些需要帮助的群众,而没有自己、忘了家人,最后殉职在“消茅” 消灭茅草屋 的工作岗位上。这部作品犹如给周国知这位大山的儿子雕刻了一块朴实的丰碑。

《大巴山的呼唤》以周国知童年至去世的生命年轮为线,串起与周国知人生有关的事件情节与细节。这些经过作者精心挑选提炼而描述的细节与情节,感人至深、令人落泪,组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周国知。

周国知和妻子汪碧秀结婚18年,他没日没夜在外奔忙,在家时间不超过两个月。汪碧秀有严重的风湿病,在家照顾老人、抚养孩子,还要种地。春种时,周国知帮助乡里十几家特困户种包谷,日日夜夜地干。当所有人家的包谷都种完时,他才回家,自己家的几块包谷地却还没种,妻子病倒在床,幼小的女儿在床边爬着哭。周国知爱自己的亲人孩子,可他更爱山里面需要党和政府温暖的乡亲啊 一场风雨吹垮了乡里许多村民的房子,周国知是民政助理,给垮了房子的乡亲送去救助的钱。弟弟周小平的房子垮了,全家人在露天里,乡里书记签字补助100元,条子到了周国知那里,却不给钱 “他是我弟弟,别的受灾户更需要钱。”又是一场大风让勾腰坝村很多农户受了灾,乡里发放救济物资,每家补50斤玉米。张榜时有周东海的名字,当周东海去乡里领救济粮时,名字却被划掉了。周东海是周国知的父亲,是周国知把父亲的名字划掉的,那50斤玉米要救助另外的家庭。

周国知积劳成疾,患的是肝癌晚期,他是有病拖着顶住,不去医院,成天在大山里忙活,为乡民解忧难。当他被强迫住院时,还在病房里通过电话,帮助这家弄瓦那家购砖,为“消茅”忙活。他经常趁医生不在,从病房里偷跑出来,给那些“消茅”户解决各种困难,令乡亲们热泪满襟。周国知倒下了,留下了他眷恋的青山和乡亲,留下了他爱着的亲人,他给群众留下了一种精神,但给家庭留下的是6000余元债务和贫困。

《大巴山的呼唤》写周国知这个人,感人至深,撼动心灵,是靠这些感人的情节与细节来实现的。这也是这本书为我们提供的创作收获。 (作者为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长江文艺》主编)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