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全面振兴老工业基地

2005-05-11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本报和中共沈阳市委于4月24日联合召开了“推进全面振兴,构建和谐社会”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研讨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研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的重大意义、目标思路、主要任务和具体措施,为全面振兴老工业基地,构建和谐沈阳提供新思路,寻求新办法。现刊发与会单位的发言摘要,以飨读者。

――编者

全面把握和谐沈阳的方向和特点
中共沈阳市委党校

建设和谐城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我们把建设和谐沈阳确定为加快振兴发展的重要目标,体现了对城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深刻认识,我们要全面把握建设和谐沈阳的方向和特点。

建设和谐沈阳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振兴沈阳老工业基地的客观要求,科学发展观是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指导思想,振兴老工业基地是实现协调发展的庞大工程;建设和谐沈阳是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迫切需要,沈阳虽然走出了“慕马”案件的阴影,实现了经济社会事业的大发展快发展,但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还有差距,我们要把构建和谐城市的任务摆在重要位置,加快和谐沈阳建设步伐;建设和谐沈阳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题中应有之义,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后的需求层次更高,需求内容更丰富,需要方式更加多样化,建设和谐沈阳成为我们重要的工作目标。

加快建设新型工业城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能够为建设和谐沈阳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丰富和完善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思路,加快“沈阳经济区”建设,努力把沈阳建设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第四增长极”;加快建设先进文化城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表征,能够为建设和谐沈阳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撑,利用好沈阳的清文化资源,彰显沈阳独特的文化魅力,追求人文环境的和美,使沈阳充满色彩和活力,富有浪漫和温馨;加快建设模范生态城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能够为建设和谐沈阳提供良好的环境依托,抓住筹办“世园会”的契机,加强环境、路网、水系、森林、山脉建设,推进“南北金廊”和“浑河银带”开发,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生态园林城市;加快建设法制诚信城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能够为建设和谐沈阳提供切实的政治保障,推进经济生活规则化、政治生活民主化、社会生活法治化,建设服务型政府,完善社会诚信体系,丰富民主形式,建立权力监督制约机制,完善社会保障体制,妥善处理矛盾,妥善协调利益关系。

正确处理好建设和谐沈阳与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关系,振兴老工业基地的过程,就是实现和谐沈阳的过程,坚持以“推进全面振兴,建设和谐沈阳”为目标,把建设和谐沈阳的要求落实到振兴发展的各项工作中去;正确处理好建设和谐沈阳与提高执政能力、增强振兴本领的关系,提高执政能力、增强振兴本领是建设和谐沈阳的题中应有之义,要对照提高管理社会事务、协调利益关系、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四个本领的要求,检查自身的差距;正确处理好建设和谐沈阳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利益的关系,在“推进全面振兴、建设和谐沈阳”的进程中要妥善解决结构性矛盾,协调收入不公矛盾,维护好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铸就先进文化之魂
中共沈阳市委宣传部

先进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要组成部分。先进的科学理论则是先进文化的灵魂,是和谐社会的主心骨。如果没有先进文化的理论优势,就不会有和谐社会的人文精神,一个社会、一个地区、一座城市就会迷失正确的发展方向。

第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理论指导上的先导性作用,为构建和谐社会树立起科学的思想旗帜。科学理论是最高层次的先进文化,是和谐社会的大脑和中枢神经。以科学的理论形态指引社会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是迄今为止最科学、最先进的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也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思想旗帜。倘若动摇和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会使和谐社会成为无本之木,失去根本的思想准则;倘若指导思想出现多元化,就会给构建和谐社会造成思想混乱和社会动荡。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先后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等,由此揭开了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新的历史篇章。这进一步表明,只有坚持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构建和谐社会才会有可靠的政治保证。

第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理论武装上的基础性作用,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共同的理想信念。共同的理想信念是不同的社会群体为了相互一致的根本利益而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的精神纽带,最能充分激发人的创造活力和精神动力。联系沈阳的实际,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回答改革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解开不同群体的思想扣子,通过增强理论工作的说服力和战斗力,使广大群众正确认识党和国家与自己的前途命运,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不断强化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坚定信念,既是我们发展先进文化的神圣使命,也是构建和谐城市的思想基础。

第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理论功能上的创新性作用,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永续发展的思想源泉。科学理论的源泉在实践,科学理论的生命力在创新。进入新世纪以来,沈阳市委按照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做到真信、真懂、真用的总要求,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开展了“应对入世挑战,谋求跨越发展”、“与时俱进谋发展,只争朝夕奔小康”、“东北大振兴,沈阳要先行”、“提高振兴能力,加快先行步伐”、“推进全面振兴,构建和谐沈阳”等一系列思想解放学习实践活动,为沈阳的振兴发展和构建和谐城市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证。实践证明,没有理论创新,就没有思想解放,更不能升华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高度。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始终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加速振兴老工业基地
沈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沈阳提出建设新型工业城市,对于全面振兴老工业基地、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构建和谐社会物质基础的迫切要求。关键要实现三个转向:一是在发展观念上,要由重物轻人转向以人为本。既要重视物质财富的增长,又要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既要注重新型工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又要重视人的素质和能力的增强,给新型工业赋予人情化的特征。二是在发展条件和环境上,要由不协调、难循环转向可持续发展。要处理好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要注重发展循环经济和节约型经济,要推广新装备、新工艺,实行清洁生产,形成生态工业生产链条,实现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三是在发展的带动力量上,要由传统重化工业转向以信息产业和先进技术为带动产业。抓紧壮大信息产业,抓紧技术、工艺和设备改造,促进产业技术升级,抓紧推广应用先进制造技术。

二、壮大新型工业的产业规模,做大和谐社会物质基础。要集中做好四个方面工作:一是做强优势产业。做强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化工医药和农产品加工等五大优势产业,大力发展自动控制、生物制药、燃气动力、节能环保、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二是做优发展空间。高起点规划,合理调整布局,将产业布局同沈阳建设生态模范城市结合起来,实施老区调整与新区开发的并举策略。三是做大产业集群。要注重强化产业集群意识,注重自身资源和区位条件,注重创造集聚条件。四是做精名牌产品。采取技术创新、合资合作、引进改造等方式,推进产品向技术密集、高附加值方向转化,提高产品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三、加快体制机制创新,为夯实和谐社会物质基础提供制度保障。首先,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内在活力。加速推进股份制改造,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非国有资本相互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改进对中小企业的服务,提高产业层次和企业素质。发展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其次,提高经济外向度,增强对外竞争的实力。加快出口基地建设,加强与跨国公司对接,发展新型服务业。再次,加强技术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加强研发能力建设、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

塑造和谐城市形象
沈阳市城市建设管理局

城市形象是城市物质基础和文化品位的凝聚,是城市整体发展程度的公众印象。当今的中国城市,都在努力建设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这都是体恤到了人这个最基本要素,这体现了城市价值观念的历史性进步。所以,在塑造和谐城市形象过程中,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实施人性化的城市管理,在城市建设管理中充分体现人文精神,这应该成为未来城市建设管理的一个风向标。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是城市建设管理的灵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国家的总概括,其内容都是围绕以人为本而展开的,没有对人的重视,不但不会有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城市,而且一味追求发展速度极易步入“经济巨人”、“人本侏儒”的畸形城市。因此,一座城市无论是建设还是管理,都必须便民、利民、亲民,把着力营造适合人民生活的城市空间,作为城市管理的首要任务。

二是实行人性化服务管理是政府的天职。服务是公共管理的价值所在。在构建和谐城市的进程中,只有倾听民声,吸纳民意,集中民智的城市,才能赢得百姓的喝彩;只有为市民百姓提供丰富和足量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我们的城市才是一个定位于服务、着力于民生的人本城市。把和谐融入管理的毫微之处、细节之中,就会增添一份社会和谐。近年来沈阳市实施的街路扫保时间的延长、沿街单位内厕的开放、冬季雪后做到大雪无痕、井盖的全程跟踪管理,以及连续三年实施的小巷工程,都是体现人性化管理和服务的例证。

三是建设和保护人文环境是对城市品质的诠释。人文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是推动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人文精神是构成和谐城市形象的重要方面,而城市建设所塑造的是这种精神和理念的外在形式,这是任何城市都不能缺少的。沈阳市在缺水少绿、冬季寒冷的情况下提出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和森林城市,大规模实施城市绿化,使沈阳市建成区绿地面积超过了100平方公里,今年的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40%。最近,市政府提出了明年沈阳的三件大事:地铁工程全面启动、水系建设全面启动、一批标志性建筑的建设全面启动,这将是一批新的人文景观。同时,历史优秀人文景观也得到了充分保护,380年前开始修建的故宫和昭陵、福陵,历尽沧桑,近年来,政府投巨资进行修缮,“一宫两陵”内外环境得到改善,成功地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优秀的历史人文景观得到传承,先进的现代人文景观得以发展,这是历史与现实的和谐。

加强模范生态城市建设
沈阳市环境保护局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近年来,沈阳市以成功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启动模范生态城市建设为有力载体,逐步解决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之间的矛盾,探索环境改善与城市发展协调之路,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构筑和谐社会的环境依托。

一、打破环境保护与城市发展的矛盾状态,找准模范生态城市建设的着力点,是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环境依托的根本之策。作为共和国的老工业基地,沈阳几乎集中了世界上所有城市工业化进程中遇到的环境问题,曾被列入全球十大重污染城市。迈入新世纪,沈阳市委、市政府重新审视以往老工业基地的结构调整和改造实践,清醒地认识到,沈阳之所以在城市竞争中处于后势,关键是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忽视了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的恶化,反过来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再发展。为此,沈阳市瞄准了改善环境这一老工业基地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2001年开始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开展了大规模的全市性环境综合整治。到2004年底,一举获得了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称号,实现了城市环境的历史性飞跃。与此同时,沈阳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在全国的位次明显前移。2004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900亿元,比2003年增长15.5%,比2000年增长64.2%;先后跻身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前十名和年度中国十大最具经济活力城市行列,呈现出了经济大发展、环境大改变的喜人局面。

二、坚持可持续发展新思维、新方法和新举措,探索模范生态城市建设的有效途径,是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环境依托的关键环节。多年来,沈阳老工业基地长期处于发展经济和环境污染的两难境地。为破解这一难题,首先,沈阳市逐步调整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2002年开始,把工业集中、污染严重的铁西老工业区与西部郊区的经济技术开发区整体合并成铁西新区,为老区工业退出中心城区打开了疏散通道。使中心城区工业企业密度由“九五”期间每平方公里14.5个下降到1.7个。其次,坚持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逐年加大环境投入。三年累计投入资金150多亿元,用于拆除3000多根烟囱和1200多座锅炉房,完成四个污水处理厂、两个生活垃圾处理场等环境基础设施等。大气优良天数达到了301天,比2001年增加148天;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和环境水质量显著提升。第三,提出森林城市和水系建设新目标。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8.12%,森林城市构架基本形成;城市水面积率达到4%,城区空气湿度已接近人体最适宜的60%湿度水平。大规模的整治与建设,为短时间内实现环境巨变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宗旨,加快模范生态城市建设,是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环境依托的核心目标。以创建“东北领先、全国一流”的人居环境为目标,坚持城市环境建设最大程度地满足群众生产生活要求。四年来,全市建设、改造道路919条,改造小巷323条,道路完好率达95%,群众出行条件明显改善。以建设安静小区、生态环保模范小区和环境达标社区为手段,改善居住环境,城市安静程度进入全国十佳行列。将二、三环之间的环境卫生纳入城市化管理,投资5.37亿元极大改善了城乡结合部和农村人居环境。建设500多万亩安全农产品监控区,保证了市民“菜篮子”。2004年,国家环保总局抽查显示,沈阳市民对城市环境的满意率高达98.7%。

大力推进民主法制建设
中共沈阳市和平区委

民主法制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集中体现。这就要求一个城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高度重视民主法制建设,通过民主法制的力量,维护发展和谐有序的社会架构,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四位一体”的全面发展。

推进民主法制,维护和谐有序,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根本的政治要求。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标志,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与重要目标。城区是城市的中心区域和主要载体。强化城区的民主法制建设,是实现构建和谐城市的基础。和平区是沈阳市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城区,在构建和谐沈阳进程中承担着重要责任。我们明确提出建设和谐城区的任务,多层次、全方位地推进城区民主法制建设,为城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百姓安居乐业搭建起和谐有序的政治平台。

扩大人民民主,创新体制机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的政治基础。民主法制首先要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强化城区民主法制建设,就必须不断探索城区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新途径,创新城区居民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实现形式,真正保证人民群众当家作主,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政治基础。和平区人大建立了人大代表与选区选民固定联系制度,形成市、区人大代表与社区、选区相联系的工作网络,丰富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城区的实现形式。自1999年社区体制改革以来,我们不断创新社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调动居民依法参与社区管理的积极性,推进了城区基层民主的建设。我们还积极探索民主监督的新途径,从制度入手,建立、健全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机制,杜绝权力腐败,不断推进城区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强化法制建设,规范管理服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的政治途径。法制是社会有效运转的重要保证,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石。强化城区民主法制建设,必须探索依法制国战略在城区的实现形式,探索运用法制手段妥善处理与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有力的法制保障。针对当今社会利益冲突凸显的问题,我们特别注重用法律的手段来保护人民群众切实利益,用法制的方式妥善处理和协调城区各阶层利益,最大可能地实现公平正义。针对群众越级访、无理访现象严重的情况,我们开展了依法有序逐级上访宣传教育活动,把群众上访纳入到法制轨道,用法制手段解决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推进了和谐城区的建设。针对执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不断改进和规范执法行为,强化司法监督,促进了司法公正与正义,形成了良好的社会秩序。

强化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政治保障。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关键是城区党委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城区政府依法行政,建设法制政府。我们在全市率先对18名区管党政领导正职拟任人选和推荐人选,进行全委会审议和票决,充分发展党内民主,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保证了城区工作健康发展。我们严格确认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大幅度削减行政审批事项,不断强化政务环境建设,规范政务工作,向法制政府、责任政府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总结以往的实践,建设民主法制的和谐城区还有许多事情要做。只要全区各部门齐心协力,共同奋斗,全面推动建设和谐城区的各项工作,一个经济繁荣、民主法制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新型和平区就一定能够展现在世人的面前。

抓好就业这个“民生之本”
沈阳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以人为本”思想的具体化、实际化。沈阳是一个老工业基地,如何妥善解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第一,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把发展作为就业再就业的根本途径,为就业再就业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撑。这是构建和谐社会、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根本。经济增长是就业增长的根本源泉。只有通过发展经济,扩大城市就业容量,增加就业岗位,才能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要在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战略方面进行合理安排,制定和实施有利于就业增长的经济社会政策,保持经济强劲的发展势头,实现发展经济、促进就业、构建和谐社会的统一。

第二,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建立和完善公共就业服务机制,形成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这是构建和谐社会、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机制建设的问题。健全的劳动力市场能够正确反映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能够科学地发挥市场对劳动力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使劳动力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和利用。通过不断提高劳动力市场的配置功能、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把就业服务工作推向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发展轨道。

第三,必须坚持把落实好各项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作为工作的主线,通过就业援助,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下岗失业人员心中。这是构建和谐社会、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政策和取向。通过对下岗失业人员提供财政金融政策支持,开展就业援助活动,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开展就业培训等办法,提高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能力,帮助他们实现就业和再就业。

第四,必须坚持从沈阳市情出发,因地制宜,自力更生地形成自己的就业模式。这是构建和谐社会、做好沈阳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基本定位。要解决就业问题,就必须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围绕沈阳城市的自身特点,形成前瞻性、战略性的思考,充分挖掘社区就业的潜力,走沈阳化的就业工作之路。

第五,必须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思路,努力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和资源互补。这是新形势下构建和谐社会、发展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新思路。随着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给就业再就业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需要我们站在新的高度,以更宽的视角审视沈阳未来的发展和建设,要通过统筹安排好城乡间劳动力、区域城市间劳动力乃至国际间劳动力资源的合理流动,把劳动力资源转化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优势。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