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我们付出爱心,农民得到健康”

2005-05-1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刘昆 通讯员 李伟红、邓丹丹 我有话说

广西东兰县农民梁玉竹日前因为肚子剧痛,被送到武篆中心卫生院,确诊为急性阑尾炎后仅40分钟,医生就为他完成了阑尾切除手术,7天后即康复出院。

梁玉竹自感很幸运。要在以前,做这样的小手术,非得到几十公里外的县医院,对他们来说,这负担太重了。

乡镇卫生院的变化,使广西农民逐渐从“看病难

”的阴影中走出来。而这些变化,缘于从2001年起,自治区卫生厅开始实施的“城市卫生机构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工程,全区已有489个乡镇卫生院,占全区乡镇卫生院的三分之一,由此改颜换貌,医疗水平大大提高,真正使农民有地方看病,能看好病,看病更实惠。

乡镇卫生院:旧貌换新颜

走进凤山县泗孟乡卫生院,记者看到一排崭新的楼房,水泥地面干净整洁,庭园花圃散发着清香。很难想象出这是一所国定贫困县的乡镇卫生院。诊室里,一位老医生正在给病人看病。他告诉记者,过去卫生院一天也没有几个病人,有时甚至几天也没来一个,院子里长满了杂草,还常有农家的牛跑进来吃草呢。

这以前,乡镇卫生院的尴尬就在于,“小病没人看,大病看不了”。

对口支援开展之后,自治区人民医院斥资6万元,为泗孟乡卫生院购置设备,改建业务用房。砦牙乡卫生院位置偏僻,不方便农民看病,广西医科大学一附院拿出6万元在人口较多的街区买地,帮助新建了卫生院大楼,添置了手术床和常用检查设备。

城里的专家来了,送来的不仅仅是物质,更重要的是精湛的技术、先进的理念。通过临床的传、帮、带和开班授课,给乡镇卫生院留下一支不走的技术队伍。

东兰县中和村村民梁仁祥去年患急性阑尾炎时,是来帮扶的自治区人民医院周明医生主刀做的手术,当时的卫生院还做不了手术,而今年,梁仁祥的女儿患急性阑尾炎手术住进卫生院时,主刀人已是卫生院的周乃强院长。周明带出了周乃强,如今,周乃强每月都要做8到10台外科手术。

农民:得到的是实惠

“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住上一次院,一年活白干。”这是农民因病致贫、返贫的真实写照。

对口支援开展后,农民看病近了,好了,实惠了。

上圩村村民黄春礼怀孕后在卫生院建卡、定期检查,还在卫生院做了剖腹产。住院5天只花了400多元。她的嫂子是送到县医院做的剖腹产,住院10天花了2000元,还不包括其他的费用。

对于年收入不超过1500元的当地农民来说,对口支援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

去年10月,武篆农民在修桥时发生塌方事故,18位农民受重伤。10分钟后武篆中心卫生院的救护车出动,半小时内把伤员带回抢救。由于处理及时,18位农民没有一个因伤死亡。这件事让村里的老人想起了30多年前的下乡医生,他们高兴地传颂:“党和政府的医疗队又回来了!”

医疗队回来了,乡镇卫生院的综合服务能力提高了,广西3700多万农民的健康有了基本保证。自治区卫生厅长高枫认为,这是构建和谐农村的重要一环,也是开展党员先进型教育的重要内容。广西将继续加大对乡镇卫生院的资金投入、医疗设备的配备和医护人员的培训。目前,每两年为一周期的对口支援将进入第三周期。

帮扶队员:提升的是思想境界

广西瑞康医院龙学明院长十几次到联系点具体指导帮扶工作,医院先后投入35万元,为那坡县坡荷、龙合及凤山县袍里、平乐四个乡镇卫生院改善业务用房和就医环境。龙学明认为,作为城市的医院,帮扶“三农”,是一种道义、一种责任。

2004年1月,凤山县袍里乡一位50多岁的村民突然出现偏瘫、昏迷症状,广西瑞康医院医生吴云虎知道后,带上几个同事一同到病人家进行抢救。因病人不宜搬动,他们连续在病人家呆了10多天,直到病情稳定。吴云虎说:“我们付出爱心,农民得到健康,值得!”

广西医科大学一附院对口支援的是革命老区,院党委书记莫雪安每次为下联系点的医生做动员时,都向他们传输这样一种再朴素不过的理念 作为医生,一定要胸怀对群众的关爱,没有同情心做不了好医生。

不少对口支援单位也反映,很多医生结束帮扶回来后,对病人的态度变了,更有同情心了,医患关系也更好了。以前,给病人开药,往往只考虑药效,不管价钱。现在不一样了,开药前总要想怎样让病人花最少的钱来治好病。外科主治医生唐卫中博士对记者说:“很多农民到卫生院看病时,打开一层层的布,里面包着的也就几块钱。农民太苦了,我们必须用好他们的每一分钱。”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