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客观公正看待纺织品出口量激增

2005-05-1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冯蕾 我有话说

2005年1月1日起全球纺织品贸易取消配额限制,仅仅四个月后,美方就以“市场扰乱威胁”为由,依据短期的不准确的数据,由政府自主启动设限调查,作出对中国纺织品实施限制措施的决定。5月13日,美国商务部部长古铁雷斯宣布,美国政府决定对从中国进口的棉制裤子、棉制针织衬衫和棉及化纤制内衣实施特别限制措施。欧盟方面也

正在对9种中国纺织品进行设限调查。

纺织品出口数量激增有合理原因

当前,国外部分人认为一体化后中国的纺织品出口出现了数量激增,价格下降,视中国纺织品为威胁。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对此表示,总体看,纺织品贸易一体化后,中国纺织品对全球出口的增长是平稳的,第一季度同比增长19%,增幅同比回落了5.5个百分点。2005年一体化的产品出口仅占中国纺织品出口的11%,对欧美出口的部分类别出现了数量增长、价格下降的现象。主要原因是,乌拉圭回合谈判中,各方达成的协定为发达成员设立了长达10年的过渡期,明确要求分阶段将其纺织品配额体制纳入贸易自由化进程,并以1990年进口量为参照系,分四步按比例完成:1995年1月1日减少16%;1998年1月1日再减少17%;2002年1月1日再减少18%;2005年1月1日取消其余的49%。但美欧等发达成员采取各种措施加以拖延,对自身纺织业实行过度保护,美国、欧盟分别将90%和70%的配额保留到10年过渡期的最后时刻才取消。这不仅剥夺了广大发展中成员在过渡期内理应享受的正当权益,而且直接导致一体化后国际纺织品市场短期内的波动。因此对部分纺织品贸易数量激增的问题,发达成员政府自身应对此负全部的责任。

此外,在配额体制下,全球纺织品供求关系严重扭曲,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成员的出口长期受到压抑。一体化后,这些国家的出口能力得到释放,出现一定的增长是很自然的。配额的存在导致出口成本增加是一个客观事实。一体化后,在自由贸易体制下,配额成本的消除必然导致价格下浮,从中得益的主要是发达国家的进口商、零售商和消费者。

反对故意夸大“量增价跌”的负面影响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说,配额取消后部分产品短期内的“量增价跌”,是向市场规律的正常回归,是合理的,也是当初制订一体化协议时所能预见的。这种现象只会是短期的,不可能长期维系,全球的纺织品消费需求决定了供应能力和水平。当供求关系回归正常时,出口数量和价格自然趋于平稳和可预见。就中国来说,由于受原材料、能源供应和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出口规模也不可能无限扩大。中方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量增价跌现象会趋于缓解,纺织品贸易会达到新的平衡和稳定的状态。他指出,中方反对故意夸大中国纺织品出口增长的负面影响,将纺织品贸易问题政治化的做法。

据了解,在美国和欧洲,受产业结构调整影响,纺织服装产业已退化为夕阳产业。有关专家指出,事实上,发达国家在90%以上的领域内有绝对竞争优势,纺织品则是发展中国家很难得的有竞争力的行业,但发达国家对自己的优势产品提倡自由贸易,却对发展中国家难得有优势的产品加以限制,这种贸易保护主义的倾向有损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

客观、历史和公正地看待纺织品问题

商务部发言人指出,各国只有客观、历史和公正地看待纺织品问题,才能妥善解决分歧,实现共赢和发展。在世界纺织品贸易发生重大转折的过程中,每一个负责任的国际社会成员都应为纺织品贸易体制的平稳过渡承担起应尽的责任。

与美国、欧盟等主要进口方在一体化10年过渡期内的不作为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尽管纺织业直接就业人口达1900万人,仍为促进一体化的平稳过渡,主动负起责任,相继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对维护全球纺织品贸易体制的平稳过渡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在全球纺织品贸易格局中,中国产品多为中低档,而美国、欧盟等发达成员主要占据高档市场。发达国家在营销、设计、资金和品牌方面具有优势,中国的优势在于较低的劳动力成本和较完整的产业链,各国应在纺织领域发挥各自的优势,趋利避害,取长补短,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