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大力促进教育公平

2005-05-2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视点记者 汪大勇 通讯员 姜玮 本期策划 汪大勇 徐 我有话说
本期提示

教育公平是和谐社会的基石。教育公平问题已经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近来,各地纷纷出台相关政策规定,采取切实措施,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教育部部长周济说,教育发展的任务必须首先集中到这样两个方向上,一是努力克服一切困难满足

全体人民群众对子女有学上这一基本要求,二是要积极创造有利条件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子女上好学这一强烈愿望。“有学上”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础,而“有好学上”则是实现教育公平的目标之一。

让绝大多数人都能体验到教育公平

据统计,自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到2000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的15年间,中国大约有1.5亿左右的农民子女没能完成初中教育,直至2004年,仍然有至少10%的农村地区尚没有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有的县甚至没有普及小学教育。而早在《义务教育法》公布之前的1985年,中国的城镇已经普及了小学和初中教育。从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普通高中,不包括职业高中)的比例来看,城市的升学率从1985年的40%提高到了1999年的55.4%,而同期农村则从22.3%下降到18.6%,两者的倍数差距从1.8倍扩大到3倍。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成为保障教育公平的重中之重。

基础教育应该坚持均衡发展,保障教育公平应列为各级政府的首选职责。湖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张国骥认为,政府首先要从制定政策入手,改变对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公平。同时,要调整收费政策,增加投入。改变一些考评方式,不要把教育搞成只是评估、检查,而应从教育公平抓起。

专家认为,教育政策仅仅具备平等或公平的理念还远远不够,研究和建立教育政策运行的公平机制是从根本上解决教育不公平问题的关键和保障。要把教育公平作为制定教育政策的基础性价值目标,在制定各项政策时,要用教育公平来衡量、评估,让绝大多数人都能体验到教育公平。

同时,应建立教育资源配置的平衡机制,“在分配有限的教育资源时,要遵循平等的原则、对等的原则和补差的原则,在各学校之间,义务教育与非义务教育之间,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之间,都应有合理的比例,真正实行均衡发展。”逐步缩小经济、社会、教育发展程度不同地区的教育水平差异。

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认为,教育公平应该循序渐进,首先应该体现在基础教育上。同时,政府必须采取有力的措施加强西部地区的师资力量,国家应该采取优惠政策进一步为西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创造条件。当前国家鼓励大学生到西部挂职锻炼十分必要,不仅能支持当地的教育发展,也能磨炼和锻炼青年人的意志,国家应该进一步鼓励大学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创业。同时也应有切实的措施帮助现有的教师提高他们的水平。

“教育公平是理想,需要实践,教育公平是目标,实现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尽最大的力量去追求教育公平,实践教育公平,应该成为今后一个阶段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江苏省教育厅尹伟民如是说。

让所有适龄儿童都能上学读书

对于黄土高原上的150万名贫困孩子来说,这个春天,背着书包上学已经从梦想变成现实;对于这些贫困孩子的家庭来说,春天,带来的除了温暖,更有希望:今年的两会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郑重承诺:从今年起,免除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的书本费、杂费,并补助寄宿学生生活费;到2007年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这一政策,使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上学读书,完成义务教育。据测算,全部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国家财政将投入227亿元资金。

自2004年下半年以来,财政部、教育部再次大幅度增加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将免费教科书发放范围扩大到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全部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同时推动地方政府逐步落实免杂费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的责任,加快“两免一补”资助政策的落实。

从大西北到海南岛,从云贵高原到华中大地,那一双双企盼的眼睛不再仅仅寄希望于希望工程。为确保每一个适龄儿童,尤其是农村贫困家庭儿童都能上学,各地政府高度重视,将推进“两基”工作作为政府工作的头等大事,纷纷颁布相关法规条例,如江西省的《暂行办法》对资金管理、资金监督和政策宣传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还组成多个督查组,深入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对各地执行政策、落实情况进行认真督查,确保“两免一补”政策做得规范、落到实处。甘肃、内蒙古等地也都出台了相关规定与管理办法。

同时,各地纷纷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扩大政策落实范围。为了确保29个贫困县没有一个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辍学,从2005年开始,湖北省每年将再拿出1.4亿元作为解决全省农村84万贫困学生义务教育杂费的专门经费,财政还按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每人15元公用经费标准列入预算,保证义务教育学校的正常运转。另外,据了解,截至2004年底,贵州省100个“极贫乡”全部足额落实了“两免一补”政策,贵州省教育厅副厅长霍健康说,今年该省将在去年实施“两免一补”的基础上,采取“扩大范围”和“提高标准”的措施,进一步将“两免一补”落实范围扩大到全省50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覆盖160万名贫困生,到2007年,还要力争全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都能享受“两免一补”。

让更多孩子接受优质教育

河南省日前公布了首批五十七所示范性普通高中名单,同时取消了所有省重点中学称号。不许设重点班、快慢班,不得以重点学校名义高收费,严禁公布学生考试排名。改革重点学校制度,改造薄弱学校,保证更多的孩子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权利,让更多的孩子能有好学上,这无疑是保障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

改革重点中学制度。湖南、河南等地纷纷取消重点中学称号。北京、海南、浙江等地纷纷出台政策规定、公开收费标准、调整评估制度,限制、禁止“择校”现象的发生。辽宁、山东、江苏等地将重点高中的招生指标按一定比例分配给各个初级中学,通过生源均衡推进教育发展均衡。

建立新的示范学校。近几年来,天津市调整中小学布局,投巨资建设51所规模大、条件好、质量高的示范性高中,第一批31所已经于2003年秋季建成,第二批预计于今年可全部完成。“最漂亮的建筑是学校,最幸福的是学生,最振奋的是教师,最满意的是家长。”天津市新华中学校长张之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掩饰不住兴奋与激动。市民们说,这可是孩子们的幸事,天津的大事!

加强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江苏省启动了“加强大中城市薄弱学校建设”工程,规定财政投入的教育经费要向薄弱学校倾斜。2005年,北京市小学数量将由2002年的近2000所减少到1500所,优质学校的覆盖率将进一步提高。到2008年,北京市宣武区中学优质初中的供给率要达到90%左右,普通高中优质资源供给能力达到80%以上,小学优质教育资源达到100%。

加强师资培训。优质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最重要的是优秀教师的不均衡分配。充分利用现有优质资源,同时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质量而不是数量,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从2003年秋季开始,福州市众多没有上“重点”的孩子,也可以享受到如同“重点”一样的优质教育。福州市56所小学的205名教师开始进行轮岗互派,优质校的名师到薄弱校传帮带,优质校带动薄弱校,互相建立起紧密型联系。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