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丝竹告祭 乐思祈福

2005-05-2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罗卫宁 我有话说

浩浩江水在丝竹间奔涌,声声谴责在鼓板中震响,阵阵祝祷在吟诵中唱起。5月9日,正值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的纪念日,庄严的北京人民大会堂,一台表现“南京大屠杀”重大历史事件、沉痛悼念30万遇害同胞、强烈呼吁世界和平的大型民族交响乐《和平颂》的旋律响彻穹顶,有力撞击着现场观众的心田。它的演出,拉开了文化

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优秀剧目展演”的序幕,也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战争与和平的深切反思。

“南京大屠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中国人民集体记忆里抹不掉的痛苦。多少年来,各类文艺样式以此为题材,创作出一大批震撼人心、有广泛影响的优秀作品,然而,用音乐来反映这段历史的作品却一直付诸阙如。今天,由江苏省委和南京市委组织创作的民族交响乐《和平颂》,终于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它以五个乐章的篇幅,南京、香港、台湾三家民乐团共200名演奏家的规模,建立起作品的宏伟架构,并以东方民族音乐的特有语汇和音色,深情呼唤那一段不该忘却的历史,唤起世人反对战争,捍卫正义与和平的信念。这无论如何都是我国民族音乐史上的一大创举。

“曲谱上凝聚历史的沧桑,管弦间澎湃时代的激情。”听,当第一乐章《金陵・大江》富有诗意般的音乐响起,人们仿佛回到了60多年前古都南京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的氛围中,以江南《茉莉花》的民间音乐旋律为动机,清丽优美的民族音乐一下子带领观众进入江城宁静和美的生活场景,感受着世代居住此地的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憧憬;接下来,弦乐以杂沓纷乱的不谐和音展开了作品的第二乐章,以《江泪》为主题,音乐中充斥着一片肃杀狞厉之气,叙述着在那个凄冷的冬日里所出现的文明的失控,凶狠残暴的日本入侵者,将沉重的铁蹄踏向善良的土地,顷刻间撕碎了属于石城人民所有的美丽和尊严;第三乐章《江怨》,弦索哽噎,竹笛失声,鼓板沉闷,饱受灾难的人民,哀怨忧愤伴随呜咽的江水和飘落的大雪,唱起了人间最悲切的歌;第四乐章《江问》,则是在江风鼓荡、涛声激越中,完成了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叩问,对战争残酷的逼问,以及对世界正义和平的追问;最后,第五乐章《和平颂》将乐曲推向新的高潮,世界和平的主题如同旭日彩云喷薄而出,滚雷般的鼓点敲响了旧世界的丧钟,化作了新世界的礼炮,整部作品也因此具有大江般的雄伟气势和巨大张力。

将震惊世界的重大历史事件放置在民族器乐演奏中加以表现,采用的又是西方的交响乐形式,这在我国近年来民族音乐交响化的创作道路上是一次重要的探索。值得欣慰的是,《和平颂》无论从其原创性,还是从其内容形式,都是一次大手笔的精彩亮相。在42分钟的演奏中,中间的三个乐章尤其充分运用了民族乐器的优势,为作品内涵的表达提供展示的舞台,如琵琶、中阮、大阮柔曼沉吟的音色,十分贴切地表现了妇女控诉日寇的野蛮行径,听来如泣如诉;高胡、二胡的急急长弓,挥舞出呼号般的抗争;其间,秦淮抽泣,长江痛哭,九州失色,举世震惊的意象,在民乐的塑造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茉莉花》这一广为中国观众耳熟能详乃至世界人民知晓的旋律在作品中贯穿始终的运用,不仅表达了中国人民的善良和对生活、对和平的热爱,同时也赋予作品以浓郁的地方色彩,而且使作品具有了很强的国际性。

《和平颂》的出现,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宏伟史诗谱写了一曲新的英雄主义乐章,为民族交响乐的长廊里新添了一部力作,更为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献上了一曲生命之歌,和平颂歌,美丽赞歌。从《和平颂》的音符里,听到了民族的凝聚力,在它的乐声里,饱含着价值信仰的源泉,它强烈地呼唤驱散邪恶、重返乐园。听完《和平颂》,我们能够强烈地感到,一切死灭的灵魂,一切不屈的生命,一切耻辱的愤怒,都要在这里清算,那些记载着中华民族历史血泪的,这些被侵略者的刺刀刮去金饰的恶梦,都将永远成为过去。总之,《和平颂》以澎湃的乐思告诉我们,沉沦不再属于改革开放的中国,在千百万英灵附着的土地上,一定会生长出茉莉花般的馨香和美丽。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