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体验“农民能力建设”

2005-05-2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方祥生 我有话说

图为农民学生在发言。

   “调查日期:5月20日下午,多云,摄氏30度,在西红柿收获期发现晚疫和叶霉病,依据是:收获期需水量大……措施:浇水

、打杈、疏果。”这不是农业院校的大学生在上课,而是河北藁城廉州镇?井村农民田间学校上课时的一幕。发言学生是一位50多岁的老农。

据介绍,这是中德联手,加强农民能力建设的一个项目。本期田间学校于去年12月开课,每周半天,到今年6月结束。21名学员中,有15人是种温室西红柿的农民,有6人是当地的农业技术员。一位年近六旬的女学员告诉我们,她是班里年龄最大的。刚才课上讲的是“农田生态系统分析流程”。上课先从田间观察开始,然后进行分析,再画出生态图,提出措施。本期讲课从育秧开始,到定苗、田间管理、农药识别、病虫害防治、正确施肥、浇灌、收果、拉秧。她说,经过学习,大家学会了给西红柿看病、把脉的方法。这个非常重要,再看到西红柿生病就不怕了,也不会滥用农药。起初,大家对学习没啥兴趣,还有的开玩笑说,“给我20元钱一天,我才去”。现在村里人来找她,请她讲。她说,她文化低,讲不好。可他们还是听得津津有味,因为内容都是农民最需要的。

病虫害综合防治,是中德合作的又一个项目。项目区技术员李藏朝说,综合防治有两个基本思路:一是预防为主,并将预防措施贯穿农作物的整个生长过程;二是将农药防治手段作为最后手段。他们从今年1月开始,用两个西红柿大棚进行对照试验,一个按传统方法种植管理,另一个按综合防治方法种植管理。

在使用新方法的大棚里我们看到,这里增加了低压滴灌设备和预防昆虫侵入的网罩。据介绍,低压滴灌设备按使用3年、网罩按每年更换计算,一个大棚每年需增加投入300元左右。迄今的试验表明,用新方法可节水80%,可节肥30%―60%,防治病虫害的投入可节省30%―50%。更重要的是新方法的环境效益可观,用新方法种植的西红柿是真正的安全食品。

据德国技术合作公司的专家霍斯特・贝茨博士介绍,上述项目都属中德“华北地区集约化农业的环境战略项目”。提出该项目,是几年前中国对欧盟出口的食品因残留硝酸盐严重超标而被禁止进入欧盟。中国每年数亿欧元的市场转眼丢失。考虑到德国在这方面的优势,中方希望德国给予帮助。根据两国政府达成的协议,该项目从2002年2月启动,到2008年1月结束,德方提供512万欧元(约合4200万元人民币),中方提供配套资金8000万元人民币。德方由专门从事国际技术援助的德国技术合作公司负责,中方由农业部和项目所在省的农业厅负责。贝茨博士认为,迄今的合作富有成效,但该项目的意义在于示范,在于它的成功经验能否得到推广应用。

从采访中了解的情况看,有些事情似乎应尽早提上议事日程:首先是价格因素。目前对无害的安全果蔬的保护还很不够,农民种植的健康蔬菜在进入市场和销售价格上不能得到充分体现。这种状况不利于鼓励农民采用健康方法种植。其次是水费问题。河北是农业大省、用水大省,但水资源又非常有限。目前,至少在我们采访的地区农民浇地用水不收费。这不利于推广节水的种植方法,因为农民的节水投入不能得到回报。可否参照一些缺水地区的做法,区别对待灌溉、生活等不同用水需求,在确定收费标准时加以考虑。用水收费体制的建立,不求一步到位,但须从无到有。这才符合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利益。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