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响鼓常用重锤敲

2005-05-2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武警部队政治部 徐德学 少将 我有话说

从严治军是军队的铁律,是部队战斗力的重要源泉。正是靠着严明的纪律,我军始终保持高度稳定和集中统一,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胜利。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开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部队处于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兵员成分变化快,武警执行任务多,接触社会多,接触阴暗面多,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社会上一些消极因素的影响,官兵的纪律观念容易淡化,出现管理不严、作风松散、纪律松弛的现象。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武警部队要认真履行好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神圣使命,就必须以持久的耐力纠正治军不严的问题。

当前,部队中存在的治军不严的问题,突出表现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有的同志对条令条例不是不知道,而是明知故犯,不听招呼;有的心存侥幸,打“擦边球”,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的严下不严上,严兵不严官,严人不严己;有的对违反条令条例的现象视而不见,听之任之,等等。这种姑息迁就的恶劣作风既亵渎了法纪的尊严,败坏了部队风气,又牵扯了领导精力,浪费了大量资金,以至埋下更大的隐患。各级对此决不能熟视无睹。

从严治军,贵在经常,也难在经常;贵在从严,也难在从严。多年来的实践证明,治军不严,祸患无穷;从严治军,军令畅通。从严治军,首先要加大落实条令条例的力度。我军颁发的条令条例,集中体现了人民军队的本质特征和建设规律,具有鲜明的政治性、高度的权威性和严密的科学性,是广大官兵的行为准则,是从严治军、加强部队正规化建设的基本依据。各级要把条令条例学习纳入教育训练计划,做到周有学习、月有考核、季有讲评、年有评比,使广大官兵熟知条令条例内容,理解条令条例作用,增强条令条例意识,自觉按条令条例办事。要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吃透精神实质,牢记行为规范,通过广泛深入的学习教育,进一步提高机关按条令条例指导工作、基层按条令条例进行运转、官兵按条令条例规范言行的自觉性,保持部队正规的战备、训练、工作和生活秩序。要严肃执纪,切实解决一些单位存在的管理松懈、作风松散、纪律松弛的现象,坚决纠正失之于宽、失之于软、失之于偏的问题,特别是对坚持原则、敢抓敢管、善抓善管的干部,要大力支持和表彰,从而扶持正气,树立依法办事、从严执纪的正确导向,确保部队令行禁止、一切行动听指挥。

依法从严治军,关键是从严治官。抓住了干部管理这个重点,就抓住了从严治军的决定性因素。干部作为部队的指挥员和管理教育者,要使部属接受教育、服从管理、听从指挥,必须正人先正己、律人先律己。古往今来,凡是慑敌魂魄之师,莫不治军先治官、严治军。从严治官,首先要澄清模糊认识。有人认为,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觉悟相对较高,组织纪律观念相对较强,“响鼓不用重锤敲”。于是一说从严治军,就把眼睛盯着士兵,盯着基层。这种认识是片面的。从严治军,必须把干部作为治理重点,即使是“响鼓”,也要经常用“重锤”敲一敲。这样做,对干部本人有利,对部队建设有利。还要看到,人是有惰性的,在一定条件下往往会放松自己、贪图安逸。这种人性上的弱点,领导干部也不例外。因此,要通过严格管理来弥补这些缺陷,防止出现管理死角。其次,要把“集中抓”与“经常管”有机结合起来。应该说,针对干部队伍中存在的倾向性问题进行集中整治是必要的,但“集中抓”不能代替“经常管”。从严治官不能抓抓停停,必须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不仅要抓“八小时以内”,而且要向“八小时以外”延伸;不仅要管工作,而且要管生活、管作风;不仅要对一般干部、一般问题敢抓敢管,而且要敢于抓领导、抓主官,敢于较真、敢于碰硬。

把从严治军真正落到实处,必须进一步密切内部关系。充分调动和激发官兵执行纪律规定的自觉性,既要重视说服教育和严格管理,更要关心爱护官兵。我军是为人民利益而结合、而战斗的,历来有上级关心下级、干部爱护士兵的优良传统。和平时期,军队由打仗转为和平建设,外部压力小了,生与死的考验不像战争年代那样直接和突出了,再加上物质文化条件的改善和官兵待遇上的差别,使一些干部滋生了“官本位”的思想,对基层官兵的疾苦不那么重视了,关心爱护也不那么具体了。历史的经验证明,关心爱护是最好的动员、教育、管理,基层官兵的实际困难解决得越多,他们遵章守纪的自觉性就越高,领导花在动员、教育、管理上的时间就越少。官兵利益无小事。各级要把用多少精力解决官兵困难,作为检验从严治军成效的重要尺度。尽心尽力为基层官兵排忧愁、解难题,诚心诚意为基层官兵办实事、办好事,通过进一步加强基层民主建设,改善官兵物质文化生活,努力营造团结和谐、充满凝聚力的内部环境,激发基层官兵用条令条例规范自己言行的自觉性。只要广大官兵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了,依法从严治军就有了最坚实的群众基础。(摄影:高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