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重大创新

2005-05-3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李瑞英 李亚彬 我有话说

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把它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课题提到全党面前;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简称《讲话》),全面分析了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和党所肩负的

历史使命,深刻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基本特征、重要原则和主要任务,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重大创新。为了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重要讲话精神,我们特邀请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教授、中央党校科社部主任严书翰教授、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副所长李培林研究员三位著名学者,请他们谈谈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及现实针对性

记者: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请谈谈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及其现实针对性。

李忠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基本形成,我国社会活力大大增强,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但与此同时,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社会发展、资源状况和生态环境都面临着不少新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党如何更好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如何有效地整合社会关系,促进各种社会力量良性互动;如何认识和把握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特点和规律;如何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如何建立健全社会全面发展进步的体制和机制;如何更好地参与国际经济和技术的合作与竞争等,就成为我们党提高执政能力不可回避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是着眼于我们党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着眼于我国社会已经和正在出现的深刻变化而提出来的。这一目标和任务的提出,表明我们党清醒地把握了我国社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党的历史方位,准确地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也反映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执政能力、执政方略、执政方式的新认识。它为我们紧紧抓住和充分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

严书翰: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针对性,就是《讲话》中所分析的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认真把握的八个方面的新趋势和新特点。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和新矛盾,但并不能以此就认为我国经济社会已经处于不和谐状态,我们是适应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主动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

李培林: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发展的关键时期提出的战略任务,它是针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趋势以及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提出来的。它之所以能够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引起如此热烈的反响,就是因为这个目标与人民群众关注的发展问题以及期望解决的主要问题产生了共鸣。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及理论创新意义

记者: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涵十分丰富。正如《讲话》所指出的,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把握和体现。请谈谈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及其理论创新意义。

李培林: 和谐社会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科教、社会、人民生活等六个方面的目标之一,是我们党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国际事务等五个方面需要着力提高的执政能力之一,也是社会主义文明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方面的四大建设之一。虽然说和谐社会建设主要是针对社会领域中的重大利益关系问题和结构性矛盾问题提出的,但要解决这些问题离不开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等方面的建设和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了20多年的时间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理论和实践上的重大创新,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制,也将是理论和实践上的重大创新。

严书翰: 《讲话》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条基本特征做了言简意赅的分析。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又一次理论创新。这个创新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深化和拓展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认识,即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二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既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科学设想,又概括了中国共产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这方面的创新和贡献。三是借鉴了人类文明中关于社会和谐的有益成果。这无疑是我们党对“三大规律”认识的深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创新意义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益显现。

李忠杰: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内涵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

我们知道,人类社会是由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组成的共同体。作为描述、概括这一系统的“社会”范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内容;狭义的“社会”,则与经济、政治、文化并列,特指社会关系、社会环境、社会管理等方面的状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说的“社会”,显然指的是狭义的社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意味着把社会建设从以往经济、政治、文化三大方面的建设中提炼出来,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与经济、政治、文化并列的地位。这种四位一体的布局,使我们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规划和整体布局的谋划更加全面、更加协调、更加均衡,也表明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目标和任务的认识更加深入。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和原则

记者:在我国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历史进程中,能否建设一个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对我们党的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需要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而不断推进的历史过程,需要全党全社会长期坚持不懈地努力。那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和原则具体包括哪些?

严书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治国理想、治国方略,又是治国结果,因而它是目标和过程的统一。作为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提出的共产主义理想,同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一致的;作为过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具体的、历史的、分阶段的,因而不可能一蹴而就。正因为它是目标与过程的统一,我们党才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机地统一起来,才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讲话》全面深刻地论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个必须”重要原则,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这六条原则高屋建瓴、求真务实,回答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谁建设、怎样建设、靠谁建设的问题,对于我们统一思想、指导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李忠杰: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六个必须”,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的原则。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则和要求,关键是处理好活力与和谐的关系。社会不能没有活力,但释放活力的时候不能忘记和谐。社会也不能没有和谐,但强调和谐的时候,不能限制了活力。这两者当中只顾哪一头,都会出现偏差。所以,一方面要坚信“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健全工作机制,维护社会稳定;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做好群众工作等。另一方面,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注重激发社会活力,全面贯彻十六大强调的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坚决破除各种障碍,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力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要支持人们进行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其他方面的创新;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只有把活力与和谐结合起来,才能防止和避免各种偏差。

李培林: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六个方面的特征和要求,可以说是一个总体目标。在2004年底发表的《2005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总报告》中,有这样一段话,可以说是实现总体目标的一个政策建议:“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应该是:扩大社会中间层,减少低收入和贫困群体,理顺收入分配秩序,严厉打击腐败和非法致富,加大政府转移支付的力度,把扩大就业作为发展的重要目标,努力改善社会关系和劳动关系,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各种社会矛盾,为建立一个更加幸福、公正、和谐、节约和充满活力的全面小康社会而奋斗!”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以说既是要实现的发展目标,又是要形成的发展战略和运行机制。“六个必须”,就是六个基本的原则。通俗地说,主要的就是以什么指导思想来指导实现协调发展,包括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协调、效率与公平的协调、人与自然的协调等,也就是不要把这些关系简单地视为此益彼损的关系、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关系,而是探讨它们之间的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双赢关系。

[值班总编推荐] 以劳动谱写时代华章

[值班总编推荐] 青年的朋友习近平

[值班总编推荐] 让青春在科技创新中焕发更加绚丽 ...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