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新论集萃

2005-05-31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从《清明上河图》看宋廷的腐败统治

周宝珠在《从〈清明上河图〉看宋廷的腐败统治》(刊于《史学月刊》2005年第4期)指出,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在表现北宋东京城市繁荣的同时,又以特有的眼力和技巧适当地表现了北宋统治的某些腐败方面,因此张画决不是一幅政治图,寓意

于什么“政治清明”,而恰恰相反,在风俗画的妙笔之下,部分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贫富悬殊,暴露了北宋统治的某些危机。

近代未开埠城市市民人格特征

叶美兰在《近代未开埠城市市民人格特征解读―――以现代化过程中的扬州为个案》(刊于《江海学刊》2005年第2期)一文中指出,清末民初的扬州城市社会经历着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扬州城市市民人格的重塑在分裂与融洽两个层面上表现出一种复杂多元的叠化现象,即人格在发展变迁,却未臻完善与健全。“扬虚子”雅号作为近代扬州城市市民人格的典型话语,展现了其病态的消费形态,对近代扬州城市现代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负面效应。

客家历史文化的承传方式

郑德华在《客家历史文化的承传方式―――客家人“来自中原”说试析》(刊于《学术研究》2005年第3期)一文中指出,客家人“来自中原”说,既是过去客家历史研究的重要课题,又是当代客家人心目中历史的核心。这种观念已经不单纯是一种学术观念,实际已成为一种社会群体的文化意识。我们应该用超越传统的历史研究方法,即不仅着眼于文献的搜集和考据,还要认真讨论形成群体观念的各种社会历史因素以及中国文化传递的方式,从而加深我们对客家方言群体的认识和了解。

明代的藩王继统与庙制变革

赵克生在《明代的藩王继统与庙制变革―――以永乐、嘉靖为中心》(刊于《中国史研究》2005年第1期)一文中指出,明代庙制建立于洪武时期,以后屡有变革,而藩王继统是引起庙制变革的主要因素。永乐篡权夺位的政治斗争,反映在庙制变革上首先是永乐皇帝排除建文一系,重构宗庙象征的帝系传承,明代宗庙帝系残缺由此开始;其次,永乐迁都也造成“一国二庙”的双庙制出现。嘉靖时期庙制变革以“大礼议”为起点,持续二十多年。嘉靖庙制变革包括两个阶段:世庙与太庙并存;兴献帝“称宗入庙”。与此相联系,宗庙形制经历了“都宫之制”和“同堂异室”的轮回。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