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科技入户:农民种田新景象

2005-06-1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邵文杰 我有话说

今年,农业部在全国确定了100个科技入户试点县,落实了91871个示范户,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也参照农业部的做法,确定了132个省级科技入户试点县。如今,科技入户工程实施半年了,到底怎么样 取得了哪些成效呢

近日,记者随农业部科技入户示范工程专家组来到了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专家组对城关镇贾固村

、留固镇西信都村和枣村乡大屯村这3个示范村的8个示范户进行了田间实地测产,结果显示 最高亩产533.2公斤,最低亩产457.7公斤,8个示范户平均亩产达到493.2公斤,与2004年全县平均亩产421公斤相比增产了70多公斤。

“科技入户工程是真正的民心工程”

在测产现场,滑县县长张金泉告诉记者以下一组数字,今年,滑县的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涉及10个乡(镇)、100个行政村,1000个示范户的小麦种植面积9881.6亩,初步调查,预计平均亩产449.9公斤,比去年426.2公斤增23.7公斤,比非示范户平均单产423公斤增26.9公斤。由于指导科技示范户采用了双促双控、前氮后移、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1000个示范户比非示范户平均每亩节约生产成本40元,增产增收38元,亩增效益78元。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多年来,农民一直盼望把科技送到千家万户。这些年,河南各县也探索了很多办法,但效果都不理想。今年,农业部开始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切入点非常好;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一上任就努力推动解决多年来科技不能大范围到田间地头的问题。从今年的夏粮收成和农民的感受来看,科技入户工程符合民心,是真正的民心工程,对于提高农业的产量和品质,增进党群干群关系都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

“都争着要当科技示范户”

记者在测产现场采访了城关镇贾固村的科技示范户李计堂,他家今年9亩地种的是新麦18号,预计今年小麦亩产475公斤,比去年增产了35公斤。他对记者说:“我们村的科技示范户名额有限,要经过多方筛选,而自己家被选成了科技示范户,不仅学到了新技术还减少了投入,增加了收入。”不过李计堂也感到责任重大,因为他还要带动20户,如今麦子收获了增产了,群众更愿意和他一起干了,还争着要当科技示范户呢。

科技示范户李全东高兴地告诉记者:“俺家9.4亩地今年种的是周麦16号,经专家测算,平均亩产493.2公斤,比去年增产了58.2公斤。过去播种每亩30―40斤,在技术指导员的指导下,今年俺只使用了20多斤,减少了10多斤,还推迟了浇返青水的时间,试用了氮肥后移技术,省了化肥近100斤。在防蚜虫时,按照技术指导员的要求,只打了一遍药,比过去少打了2遍,而且一直到麦子成熟,也没发现一个蚜虫。科技入户好啊!今后,也想当个技术指导员,有决心和信心把俺村近200户都带动起来。”

“解决技术推广的最后一公里”

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巡视员白金明告诉记者,从现在科技入户的实施情况来看,基础打的比较扎实,据各地反映的情况来看,各级农业部门的干部、专家和技术指导员只要进了村户,与农民面对面,手把手,心贴心,粮食增产10%没问题。科技入户的目标是为了解决技术推广的最后一公里,主要解决推什么、怎么推和谁来推的问题。

专家指出,推什么,今年农业部发布了50个主导品种和20项主推技术;怎么推,部领导要求,要工作措施到村,上下联动抓户,各级农业部门的干部和各级各类的农业专家都要进村入户,这样就跟农民有了零距离的接触;谁来推,关键要让农民来推,现在是干部在推、专家技术人员在推,今后要建立一个长效机制,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其成为技术推广的生力军,在一个村屯选一户,把他培养成示范户,再通过这个示范户的带动,把技术普及到千家万户。

白金明认为,现在通过技术人员直接到户,技术要领直接到人,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最后一道坎已经跨过去了,并且和农民面对面、心贴心了,有一些示范户的技术水平也已经很高了,到今年秋天或者明年春天甚至长远的两三年之内,相信他们的技术水平足以能够带动周边的农户。今后还要把他们培养成为科技的推广员、政策的宣传员和信息的辐射员,由此来说,科技入户的作用也就不仅仅是为了节约多少成本,增产多少粮食,而是要通过科技入户这种机制的带动,为将来构建一个多元化的推广体系。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