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审美范式转换与文化精神建构

2005-06-1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朱爱军 我有话说

  审美范式是规范审美活动的一种模式,是审美活动本身的样式、样态。审美范式的转换,也就是新的审美范式的建立,是审美活动样态的改变。

新的审美范式的确立是通过对初露端倪的审美活动新趋势的把握,对审美活动本身样态的一种“预见、选择与建构”。“唯美主义”审美范式与“反映现实”审美范式殊途

同归,即取消人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取消人的主体地位。而新的审美范式的建构是在对人的“终极关怀”、对人的现实生活追问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立美”活动样态。在新的审美范式范导下的人,在审美活动中不只是外在地观照审美对象,更主要的是通过“立美”活动,来关照自己的生活环境、生存境遇,进而关怀自身的生命价值。

新的审美范式以“立美宜人”与面向“三生”―――“生命、生活、生存”为根本指向,以人的需要为建构原点,以“立美意志”为样态特征。“立美宜人”中的“立美”不仅是主体的体验、能力的构建,也是对客体对象的改造与建构,更是对主客体间关系的改造与建构;“宜人”就是指向人的生活世界,关怀人的“三生”,给予人整体性、现实性的终极关怀。当然,“宜人”是一个动态的效应性存在,是通过“立美”中主客体的双向影响、建构而生成的。“立美”样态的“终极关怀”指向的是“三生”的意义与价值的实现和质量的提升。“立美”样态的审美实践活动,通过“立美之维”的创价活动来满足人的需要的丰富性;它所承载的是“价值―情感―意志”系统,以及由“立美意志”给社会系统的演变注入的“践行动力”。“立美意志”一方面对审美活动本身进行“自治”,建构整体性的“自由―立美”样态;另一方面,“内蕴”着一种“治他”―“外射”的态势。

新的审美范式的“自治”―――对审美活动本身的规范

新的审美范式的“自治”是针对审美活动本身的领域来规定自身的样态,这种“自治”为审美活动充分发挥“治他”功能创造条件、奠定基础:一方面是在“立美”样态的审美活动中建构整体自由与辩证和谐;另一方面是注重“立美”过程中的生命体验即“立美体验”,这种体验就本质而言是人类生命存在的确证和生命存在个体的“立美”过程,是“立美”的最直接的呈现方式,它的作用就是个体“生命力”与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与激发。它不仅能够使顺境中人的积极情感、感受直接作为生活的动力,同时也能对逆境中人的消极心态进行调整与重塑,可以将人们失衡的心态转化为积极的心态,并通过“体验中的反思”成为人生的财富和动力。

新的审美范式的“治他”―――对文化精神的建构

新的审美范式的“治他”,也就是将新的审美范式范导下的“立美”样态的审美实践活动作为“中介”,通过“立美意志”的“外射”,来建构一种“立美之维”的以“立美宜人”为旨趣的文化精神。

文化精神是体现某一民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建构起来的体现一定价值取向的文化观念,是一种具有整合力的“世界的理论框架”。新的审美范式的“立美宜人”的旨趣,只有熔铸成一种文化精神,才能从分支走向本体,从预示走向构建,从而现实地发挥作用,获得“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这种文化精神就是一种由“立美的价值观”、“立美的实践观”、“立美的发展观”、“立美的生存观”组成的“有机整体立美观”,其要旨是以“立美的眼光”审视世界、社会、人生,以“立美方式”改造世界、社会、人生,通过“立美”实现“宜人”,即对人的“现实性的终极关怀”。

立美的价值观是对价值取向的选择,当人们将“立美选择”自觉地“嵌入”到自己的“三生”活动之中,并将其“植入”人类整体性的“三生”活动之中时,“立美选择”就成为一种根本性的选择,就会在“共同体”成员的现实活动中起到导向作用。

“立美的实践观”倡导以“立美宜人”为旨归、以“立美”的样态进行“改变世界”的实践活动。“立美”样态的实践的改造,是改造中的呵护或呵护中的改造,即“按照美的规律和方式建造”,只有这种样态的实践,才能消解现代化进程中对人造成的“异化”,才能建立起人与自然的“立美”的和谐关系。

“立美的发展观”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旨在通过“立美”的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进而到达“宜人”目的的发展观。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立美的发展观”最关注的就是“经济增长”与全面发展的问题,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纠正对发展的片面理解,即把“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并将“经济增长”等同于“数字增长”,而忽视人的“生命、生活、生存”的质量;消解发展中的“单向度”带来的危害。

新的文化精神作为一种“立美之维”的人文关怀,对人的存在和生存方式的观念体现就是一种“立美的生存观”。人类生存发展的最本源的基础是自然环境,解决“自然生态危机”的关键在于通过“立美”样态的实践活动,重建人与自然的“立美”式的和谐关系。“立美的生存观”在社会领域的贯彻,则是以“立美之维”揭示现实社会存在的“异化”,通过“立美之行”来消解这种“异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类美好生活的实现。通过“立美”的生存活动,建构“宜人”的生存状态,关注个体人的生命即人自身的和谐、社会人的生活即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和人类的生存即整个生存环境的和谐,实现人类生存整体境域的“立美”。

新的文化精神建构的现实途径

新的文化精神,必须在寻找到能够发挥其引领、整合功能的现实途径,并通过这些现实途径现实地发挥了引领、整合功能之后,才能够在落实中获得现实性的存在样态。主要的现实途径是:全面发展的人的塑造,日常生活的“立美建构”,社会活动的“立美建构”―――对市场经济的审美关照。

全面发展的人的塑造,就是在通过新的审美范式规范的“立美”样态的审美实践活动建构起来的文化精神的导引下,消解人的“异在”性与“单向”性,把人从一切“向钱看”的“经济的仆人”塑造成全面发展的人。全面发展的人是以“立美宜人”为旨归的文化精神的体现者与践行者,塑造与确证全面发展的人的具体进路是: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将一切活动的目的指向“三生”,高度重视人作为人追求的那种完整性,为每个人追求自己潜能的充分发挥创造条件。宏观模式是:通过实现每个人的全面发展的“示范”,趋向一切人的全面发展的“整合”,不断由每个人的全面发展趋向一切人的全面发展。

日常生活的“立美建构”,就是要以审美的原则来设计、建构出“立美”样态的“日常生活”,即现实化的“美的生活”,使人们在日常生活的“立美建构”中获得“现实性”的“美的体验”,在与人最亲密的领域中时刻获得对“三生”意义的体验和“现实性的终极关怀”。

对市场经济的“立美建构”不仅具有典型意义,更具有示范作用。“经济博弈”所关注和强调的是经济活动的“博弈方”决策选择与得益,是一种对“数字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如果我们以“立美宜人”作为对市场经济的审美关照的根本旨归,就可以把经济博弈提升为“审美博弈”。“审美博弈”,就是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将“立美选择”作为价值取向,始终把着眼点放在“立美宜人”上,在审美旨趣与经济活动的“异质重构”中,将二者融会贯通为一个整体,从“利者首选”走向“美者优择”,实现市场经济活动与人的内在相宜性。通过“审美博弈”来调整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这三重关系的变异与错位;克服见物不见人的错误倾向和对发展的片面的理解;消解盲目的“GDP”数字崇拜;提高经济活动本身的层次与质量;消除“一切向钱看”并以收入的多少来衡量人自身价值的价值取向和短视心态,从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中实现对人的“现实性的终极关怀”。

  (作者系沈阳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长)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