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面向建设主战场 浓墨重彩写华章

2005-06-2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通讯员 李汉荣 唐锐 本报记者 吴春燕 我有话说

近年来,中山大学科技自主创新直接服务社会的指向越来越明晰,力量也越来越强大。一大批科研成果得到了应用,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构筑学科建设的“高峰”

长期以来,中山大学一直把学科建设放在学校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原中山大学与中山医科大学都是国家“211工

程”建设学校。通过原两校的“211工程”建设以及合校以后实施的“985工程”项目的重点建设,新中山大学以重点学科建设为主导,带动相关学科发展。目前,该校的学科已覆盖除军事学以外的所有学科门类。文、理、医三大学科三分天下,齐头并进,工科的发展也初显端倪,有力地促成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翼齐飞。

在国家重点学科评审中,中山大学共有20个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其中文理医三分天下,眼科学、哲学和数学等学科在全国乃至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力和竞争优势。此外,中山大学还拥有光电材料与技术等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专业实验室两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5个……这些科技创新基地成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平台,为全国特别是广东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科技成果转化的生力军

近年来,中山大学在做好科技人才培养、科研基地建设的同时,大力支持科技成果转化以及科技为地方服务,学校已成为了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发展高新技术最活跃的创新源之一。

“黑麦草―――水稻草田轮作系统研究”利用我国南方冬闲稻田生产优质青饲料,已在广东、四川、江西、广西等省区累计推广3600万亩,产生直接经济效益40亿元,创造利润逾20亿元;在我国内地首先报道对虾的病毒病,并在国际上率先提出对虾病毒病控制理论和技术,该理论已培训对虾养殖技术人员8000多人,为广东省对虾养殖业快速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医学院研制的第一代至第三代体外反搏器,在国内4000余家医院应用,上百万病人得到有效的治疗,现已推向欧、美、南亚,产生的经济效益超过3亿元,创汇1000多万美元;开发的PCR检测试剂盒年产量达14.63万盒,年收入1亿多元,已获得乙肝、丙肝、结核肝菌、沙眼衣原体等4种产品新药证书,产品覆盖全国30个省350多家医院。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于2004年8月在深圳股票交易所成功上市,成为广东高校首个上市企业。该公司10多年来由一个注册资本60万元的校办企业发展成为目前注册资本8360万元、以分子生物学技术为主导的集研究、开发、中试、生产和应用为一体的生物医药高科技企业。

高质量医疗保健的供给基地

中山大学医学科研涌现了许多代表性优秀项目,成为高质量医疗保健产品的供给基地。生命科学学院微生物药物工程专家刘昕教授研究团队,完成一批原创性发明成果和65项专利,开发20多个无毒副作用的天然药物及功能性健康产品,提出“萌动激活”、“代谢产物消长调控”理论,采用高强陶瓷材料制成的微米纳米级超微粉碎装备,实现了将赤芝、紫芝孢子破壁后惟一无铬镍等重金属污染的安全产品,并通过超临界CO2流体萃取及低温逆流高效萃取,使产品所含具有显著抗癌活性的灵芝三萜类化合物及多糖肽功效成分含量稳定。目前“学者灵芝”系列产品已成为国际知名品牌,是众多肿瘤患者康复的首选辅助治疗药物。此外,中国疾控中心(CDC)联合对刘昕团队研制的天然抗艾滋病药物“康而健Ⅰ和Ⅱ”进行了30例临床试验,表明该药物对抑制艾滋病毒和提高免疫力具有明显功效,并能缓解抗艾滋病毒药物的毒副作用。最近,刘昕团队与美国科学家合作研制的具有选择性进入靶点使肿瘤细胞凋亡的无毒副作用的“抗癌纳米微球脂质体”注射剂已进入药理研究和临床试验。

2002年,眼科中心陈家祺教授主持的治疗性角膜移植的系列研究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他也由此创造了我国医疗卫生界的一个纪录 以第一作者身份先后3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在陈家祺教授的带领下,中山眼科中心已成为国内角膜移植手术的例数最多的单位,成为全国角膜手术及角膜病的重要诊疗基地。

在世纪之交,中大提出要面向广东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把中山大学真正办成与广东“经济强省”、“文化大省”相符的标志性大学,为全面提升广东发展的国际竞争力提供高层次的技术和人才支撑。更重要的是,通过广东辐射全国,为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