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让外出打工家庭教育圆满起来

2005-06-2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曾毅 通讯员 刘颖 我有话说
三分之一的外出打工者家庭从没听说过“家庭教育”这个名词,三分之二的人就是听说过,也只是简单地理解为“抓学习”。吉林省妇联的一份调查问卷显示,外出打工人员子女家教状况不容乐观。

近日,吉林省妇联在打工人员相对集中的5个地区的12个县市区,通过下发调查问卷、召开教师和外出打工人员及其子女座谈会、

深入学校走访等形式,对外出打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情况进行了调查。被调查的小学生占63.6%,中学生占36.4%。

外出打工者家庭教育缺失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努力下,农民工群体自身生存环境在不断改善,但是他们的子女教育问题越来越凸现出来。在被调查的900名打工人员中,30.6%的人不知道或从没听说过家庭教育,其余知道这一名词的人理解得也相对片面,认为家庭教育就是抓学习,而对孩子的思想道德、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赏识教育等,家长知之甚少,更谈不上付诸实施。

由于外出打工人员缺乏了解与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在实施家庭教育时家长多以简单的说教为主;因势利导型的家长仅占13%;放任自流、简单粗暴型、溺爱型等共占22%。

过于单调的教育方法无法激发孩子的认同感,很难收到好效果。因此,虽然绝大多数外出打工人员子女善于体谅长辈的辛苦,自身的生活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较强,但他们的孤独感也较重,思想和心理表现都较为封闭,害怕遭到轻视和歧视。

教育缺失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子女的情感缺失,想与父母共同生活的愿望强烈。外出打工人员的婚姻情况较为复杂,由于长期在外,无法与配偶及子女生活在一起,极易引起婚变,离异与单亲家庭随之增多,父亲教育缺失或母亲教育缺失相当普遍,对子女的健康成长十分不利。而调查结果显示,这些子女更希望得到父母的关心和帮助―――在情感上思念父母,更希望在学习和心理上得到切实的帮助。

缺失教育的结果便是子女在校学习精力不集中,学习成绩普遍偏差。由于父母中有人外出打工,生产劳动、家务劳动落在留守的父亲或母亲身上,造成家庭教育精力严重不足。有些家庭甚至父母都不在孩子身边,孩子随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属生活,孩子的生活和家庭教育条件下降。

缺失是一种无奈

吉林省妇联儿童部部长徐建华针对调查问卷分析认为,打工家长为生活所迫,在追求经济收入的同时,不得不以牺牲子女家庭教育为代价。绝大多数打工人员打工的惟一目的是谋求经济收入和改变现实生活状况,在生活压力面前,把子女放在老人身边多属于无奈之举。

另外,城市现行的管理制度和居住条件限制了打工人员将子女带在身边。受城市管理、物质生活条件制约,许多打工人员就是有接子女共同生活的愿望,也无力解决接子女到身边共同生活所面临的诸多实际问题,如住房、择校费、学习环境和子女受歧视等问题。

缺失引发的思考

针对缺失,有关专家建议,孩子对父母具有天生的依赖性,家庭亲情有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父母的关怀是其他任何人无法替代的。所以,父母双方最好留下一个来照顾孩子,注意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身心发展并及时帮助他们纠正错误。

专家同时建议,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倡导就近打工,并建立寄宿制学校。一是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增加本地就业机会,使打算外出打工的人员可以就近打工,减少孩子与父母分开的几率。二是针对外出打工人员子女缺乏监护的现状,对家长均外出打工的学生实行寄宿制。如以社区为单位,创办托管中心,负责管理孩子校外的学习、生活、教育。配备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加强对家庭功能缺位的孩子的心理辅导,以满足他们对爱、关心的需求,矫正他们的性格缺陷。

完善有关法规政策,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应尽早完善外出打工人员子女异地上学的政策,努力建立一套健全完善的机制,着重解决外出打工人员子女急需在打工地就学等有关问题,并且使这种机制更加充满人性化。

吉林省现有家长学校8100所,大部分是依托中小学校建立的。但留守在家的家长及其他监护人很难拿出大块时间到学校系统地学习。针对单亲、无亲家庭的特殊性,政府应创办适合监护人需要的社区、村屯家长学校,利用晚上和节假日的时间向监护人讲授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