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苏州工业园区的三位“海归派”校长

2005-06-2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苏雁 我有话说

春夏之交的苏州工业园区,一所中西合璧建筑风格的国际化学校―――苏州中学园区校,正在金鸡湖东岸崛起。尽管是一所刚刚诞生的新校,但其国内外名校教育资源、多元文化教育理念、“地球学习村”计划等办学特色,已受到海内外的广泛关注。这一切,都源自三位有着不同海外教育背景的“海归派”校长的推动。

人物一:张昕,管理学硕士,苏州中学副校长、苏州中学园区校校长。1986年调至苏州中学任教;1989年被国家教育部委派至日本神户大学研究生院攻读两年教育经营硕士学位课程,专攻PDS教育管理循环系统;2001年再赴神户大学进行三个月短期访问研究,课题是“教员评价”。2003年任苏州中学园区校校长。

在担任苏州中学分管教学与国际交流工作副校长的十年中,张昕提出了“让更多的学生有更好的发展”学校教育目标,鼓励学生扬长避短错位发展;创建了苏州中学网上学校、学术委员会;取得了两枚国际奥赛金牌、2003年江苏省高考状元的优秀成绩。他关注“学生发展设计”、“学业实力分析”、“教师三维评价”和“创业能力培养”等课题。

2003年5月,张昕被教育局委派担任苏州中学园区校校长,面对一切从零开始的新校筹建工作,张昕思考了在日本留学、欧美访问时与东西方教育专家的交流,结合东西方教育的长短处,提出了“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并以此来建设新学校。

人物二:庄晓燕,苏州中学校长助理,苏州中学园区校教学副校长,苏州市英语学科带头人。1990年起,先后在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学院、美国纽约市皇后区江邦高中以及公立24小学教授中文和世界历史。

庄晓燕高中就读于苏州中学,1982年大学毕业后又一直在苏中担任英语教学工作。

在庄晓燕两年国外从教生涯中,令她最难忘的,是一位希腊教师曾问了她很多问题,如“中国人一直愁眉苦脸的,你怎么笑得那么灿烂”、“中国有电视机吗”等。她感叹道,外国对中国的了解实在是太少了,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十分重要。回国后,庄晓燕担任了苏中国际交流委员会主任,与美、日、澳等国近10所中学建立了姊妹学校关系,并成功引进了多位外国教育专家,2003年被国家外专局评为全国外专工作先进个人。同年开始介入园区校的筹建工作。

人物三:费建华,管理学硕士,苏州中学园区校行政副校长,苏州市最年轻的英语高级教师、学科带头人。2001年获美国战地救护团AFS项目资助,到美国纽约尼斯卡尤娜高中进行为期一年的选修课教学,2004年10月赴美国哈佛大学参加校长领导能力培训。

三位“海归派”中,费建华最年轻,但不管是教学、班主任工作,还是行政管理工作,他都得到学生、家长和同事的高度评价。在美国的教学经历,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使他以敏锐的视角作了大量对比,如美国学校对小留学生和残疾学生等弱势群体的关爱、学生在生活上的独立自主和创新能力等。

三位海归派,怀着共同的教育理想,在继承苏州中学千年办学传统的基础上,携手共创苏州中学园区校,并将与英国伦敦德威学院联手,创办中英合作的“苏州德威联合高中”、英方独资的“苏州德威国际学校”,形成“两强联手,三校互动”的办学格局。园区校将以“培养包容多元文化、适应国际社会、熟练运用双语的优秀人才”为培养目标,以“融合东西方文化,融合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为办学理念。

走在即将竣工的校园内,张昕展望着未来:“将有3000名中国学生和300名中国老师、500名外籍学生和50名外籍教师,在一个校园里共同学习、工作和生活。三校教师可跨校兼课、学生可跨校选修或同课活动,并共享教学场地和设施,共同组建学生社团、开展文体活动等,从而形成一个多国师生同校、多种语言交流、多样文化碰撞的‘地球村’,这将对师生的语言能力、思维方式及文化素养等都会起到巨大的影响。”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