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延展视野 深化研究

2005-06-2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林大志 我有话说

詹福瑞先生《汉魏六朝文学论集》出版以来,受到学界的关注和好评。是书汇集了作者汉魏六朝文学研究学术论文24篇,这些文章大多曾刊载于各类重点文学刊物,少数篇目则是首次公开发表,结集出版,可谓作者多年致力中古文学研

究的一个缩影和总结。

这些文章大体可以分为文学理论研究和汉魏六朝诗文研究两个方面。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是作者重点关注的研究对象,近年来,其研究视阈不断拓展且日渐清晰,现已形成两个十分鲜明的特色。一个是《文心雕龙》研究,这抓住了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龙头;另一个则从最基础、最细微处入手,对基本理论范畴进行研究。这两点正是古代文论研究能够取得突破的关键所在。这些特色稍早曾在作者的《中古文学理论范畴》一书中有所体现,而这本《汉魏六朝文学论集》则更广泛、更全面地反映了作者的这一理念与思想。书中有关《文心雕龙》研究的一组文章大多即以具体篇目、范畴为关照对象,采用个案研究的方式探究其中涉及的理论问题。《〈文心雕龙〉“典雅”考释》、《“通变”解义》、《〈文心雕龙〉“总术”考释》、《望今制奇,参古定法》、《永明诗风与〈文心雕龙〉“隐秀”论》等,俱从最底层的范畴层面展开论题,寻绎其中包蕴的丰富的理论内涵。无疑,这种方法有利于将研究做实做细,从而切实解决一些宏观研究所不能解决的问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对于全局观念和理论体系的漠视。相反,作者十分强调“走出‘龙学’的小圈子”,“打破《文心雕龙》封闭的研究局面,延展视野”,将研究导向广阔与深入。这既是其《谈〈文心雕龙〉研究的“打通”问题》一文的核心观点,也是该论集其他文章一以贯之的基本理念。《文心雕龙》研究之外,汉代的文学观念是此书集中讨论的另一个文学理论问题。两汉时期,文学逐渐开始取得独立的地位,这既体现在作家观念的自觉和经生的文士化倾向等方面,也体现在汉大赋的兴盛及其与之相伴的文章“丽”的特征的凸显。书中《文士、经生的文士化与文学的自觉》、《“文”、“文章”与“丽”》等文较为清晰地勾勒了这种观念不断演进的轨迹。

理论研究之外,书中同时收录了一组有关汉魏六朝诗文研究的系列论文。这部分内容是作者长期以来用力最勤的传统优势领域,此次共择取《东汉士风与个体意识的初萌》、《汉大赋的内在矛盾与文士的尴尬》、《建安时期士人的政治地位、社会意识与文学思潮》、《论晋宋之际山水诗潮兴起的内因外缘》、《永明士人心态与诗的平浅》、《宫体诗派的形成及发展过程》等9篇文章。这体现了作者的全局观和对中古文学整体走向的准确把握。总体看,魏晋南北朝是一个个性、才情恣意张扬的时代,也时常被目为文学自觉的时代。作者认同这一判断,并在此基础上对此问题进行了更为深入的考辨。其理论创新之处在于,魏晋文学的自觉是一个长期而渐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东汉时期是应当包含在内的一个重要阶段。这实际是对中国文学史上文学自觉这一论题的重新思考。东汉中后期,居于文化主流地位的士人阶层在思想意识、生存方式、生命状态诸多方面都日益呈现出不同以往的深刻变化。追寻道义的尚义之风、品鉴才俊的清议之习、内心道家思想的重新复苏、经学界师法家法“坚冰的松动与破碎”等等,无不愈来愈清晰地昭示着一个新时代逐渐来临时渐行渐近的脚步声。

另外,该书对六朝诗歌的艺术化倾向也有比较独到的理解与诠释。晋宋之际山水诗潮的兴起、永明前后诗风渐趋清浅的复变之态、梁陈宫体的新巧俗艳乃至终于蔚为大观,这些阶段性、特征性变化的细致梳理,对我们观照和厘清东晋南朝诗风的演进与流变具有极其关键的意义。颇为难得的是,作者在阐述其嬗变过程的同时,能够将文化研究的方式融入其中。例如书中所论“建安文人对功业与生命的体认”及其随之伴生的悲剧意识、晋宋以降士族政治势力的消长及心态之变、军伍文化对宫体诗人审美意识的渗透与影响等,都不同程度地令此书呈现若干文化研究的色彩。《汉魏六朝文学论集》詹福瑞著 河北大学出版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