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走近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

2005-06-2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李春芳 我有话说

《竹跳》李春芳摄

水城威尼斯不仅以独特的旖旎风光吸引着全世界无数游人,还以其规模盛大的国际艺术盛会令人瞩目。1895年诞生的威尼斯国际艺术双

年展是全球历史最悠久的视觉艺术展,被称为“国际艺术展之母”,备受国际艺术界重视。经过110年的发展历程,现已成为当今国际艺术界最重要的展览,被誉为“当代艺术奥运会”。

19世纪末,欧洲在经济与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同时,文化运动极为活跃,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应运而生,并奠定了以国家为单位应邀参展的雏形。20世纪,西方文化中被称为“艺术世界大地震”的现代主义运动使传统艺术规范被震碎,形形色色的现代派艺术家无拘束地尝试新体裁、新形式、新手法和新技术。与此同时,一向标榜“以当代艺术为取向”的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不断发展扩大,从最初的视觉艺术,扩展到音乐、舞蹈、电影、戏剧和建筑等诸多艺术领域。它相继开办了音乐节、国际电影节 即世人熟知的威尼斯电影节 、国际戏剧节;1975年起,又增加了国际建筑艺术展,来自世界各地的建筑师在水城展示他们最前卫的建筑设计。最初,双年展多为两年举办一次,后来根据受欢迎的程度,而将其中的电影节、音乐节等专题展改为一年一届。如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已发展成为各国展示自己艺术发展的前沿阵地,也是国家间开展文化艺术交流的大舞台。

威尼斯主岛东南部海边的“花园城堡”以举办国际艺术双年展而闻名,1895年第一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即诞生于此。园内最古老的建筑物是1895年兴建的意大利馆,经过多年的扩充兴建,这里又增加了三十多个国家馆。这些国家馆的建筑设计许多都出自国际知名大师的手笔,使花园城堡成为一部二十世纪不同时期现代建筑的活样本,也是威尼斯不多见的现代建筑群。

近些年来,威尼斯双年展的规模持续扩大,除国家馆和主题馆,还设有数十个专题展;参展国和参展艺术家也在不断增加。

今年第51届双年展设立了“艺术经验”与“行道无涯”两个主题展,目的是以超前的眼光,对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的国际艺术进行系统的解读。经特邀艺术家们严格筛选的展品,从不同角度突出展示同时期艺术语言和美学倾向的多样性。“艺术经验”展出了著名艺术家和艺术新秀的42件代表作,诠释30多年来各种艺术语言的发展趋势。“行道无涯”展场占地9000余平方米,通过艺术家们的视听、雕塑、绘画以及根据特殊环境而设计的装置等艺术创作,展示新千年开始以来艺术语言和美学的最新发展倾向。今年威尼斯双年展盛况空前,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将历时近5个月。

应第51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组委会的邀请,今年我国首次由文化部组团以国家馆形式参加了这一在国际上最有影响力的当代艺术大展。6月9日,中国国家馆刚一拉开帷幕,立即引起了广泛关注。

中国馆首展的题目是“处女园―――浮现”,极富浪漫色彩和象征意义。中国馆总策划人、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范迪安教授解释说,“处女园”取自展场所在的地名,“浮现”是本次中国馆展览的主题,寓意中国以新的文化艺术形态“浮现”在国际艺术最大的展示平台上,也象征着具有百年历史的西方大展开始加入中国特征的新鲜元素,同时也为中国艺术家与世界各国艺术家的对话与交流开创了新契机。

中国馆总面积近2500多平方米,分室内与室外两个展区,展出了中国6位中青年艺术家的5组装置艺术和视像艺术作品。

北京大学建筑研究中心主任、著名建筑师张永和根据场地专门设计了以竹子为材料的建筑结构,名为《竹跳》。这是一件大型艺术品,它使用了15吨来自我国南方的竹子,占据了1600平米的室外场地,构筑了一幅具有中国古代园林特色的可居、可游的人文景观。室外场地一侧展出的是著名地理环境学者、天津大学王其亨教授的作品《威尼斯双年展的风水》。王其亨教授运用风水学和建筑设计理论,对威尼斯的地理面貌和文化内涵、双年展国家馆园区的环境与现有场馆建筑、中国馆所在区域的环境作了全面分析。在室外场地还展出了年轻艺术家彭禹和孙原的作品《农民杜文达的飞碟》。中国馆室内展出的两件作品是刘?的《光》和徐震的《喊》,分别展示了光和声音与人的互动,反映“都市化”生活中的人在面临感官刺激时所产生的心理反应。

本届中国馆尚属临时场地,预计2007年将建成一个永久性中国馆。

走近地位如此重要及名气如此之大的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听到的并不是一片赞扬声,抨击的声音时而有之,如意大利文化部部长就颇有微词。一些视觉艺术和装置艺术的创新作品,令人感到眼花缭乱,特别是有的作品混乱不堪,观众感到困惑和茫然。也许这就是当代艺术的“冲击力”吧!正像本届威尼斯双年展主题展策展人所说,使参观者尤如置身于一个不完整但却动人心弦的旅程,从中去发现当今不平静世界中的光明与黑暗。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