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关注劳动力就业中的结构性问题

2005-06-2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罗明忠 我有话说

自2004年春天以来,沿海地区企业用工紧缺的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进入2005年后,这一地区的企业用工紧缺问题虽然有所缓解,但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在劳动力市场上不只是企业用工紧缺,更多的则是“企业和劳动力两头难”――企业招不到合适的员工,劳动力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由此,促使我

们不能不把更多的注意力转向劳动力就业中的结构性问题。

劳动力就业的结构性问题最主要的特征是:(1)求职者的劳动技能、受教育程度和年龄等与劳动力需求方的要求不相符;(2)求职者对薪酬、福利待遇、职业、工作环境和地点等的要求与劳动力需求方可能提供的条件不相符。究其实质,劳动力就业中的结构性问题实际上是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后,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水平与产业发展的要求不相一致,即劳动力的供给状况与产业发展对劳动力的要求不相匹配。

那么,这种劳动力就业中的结构性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一是,相当部分待就业劳动力特别是待转移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与用工企业的要求不相符。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升级,对劳动力的素质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但由于长期的人力资本投资不足,导致我国相当部分劳动力的素质不相适应。以广东家具产业为例,作为家具大省,广东省有6000多家家具企业,相关从业人员上百万,但拥有的科班出身的设计师却不足600人。也就是说,每10家家具企业只有一个设计师,即使如此,不少设计师的设计也只限于模仿阶段。而大量待转移的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就更是差强人意了。以广东为例,从文化程度看,广东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以初中及以下为主,占总劳动力的85%。从技能培训情况看,广东85%左右的农村劳动力没有接受过专门的职业技能培训。由此,虽然不少用工企业需要的只是普通工,但受文化水平低和职业技能缺乏等因素的制约,相当部分急需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只能“望工兴叹”。

二是,教育和培训与市场要求不完全相适应。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重学历教育,轻技能培养。不少劳动者还是把学历和文凭当作就业法宝,而对于相应的业务技能重视不够,以至于有了文凭不好用。二是相当部分高校毕业生未能顺应新的形势及时调整就业预期。随着近几年高校连年扩招,高等教育开始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但不少高校毕业生未能顺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形势,仍然自视过高,在就业选择中高不成低不就。不少大学生宁愿等待,也要选择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不愿到欠发达地区工作。三是职业教育学历化。多年来,有关部门一直强调要重视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术学院在我国也确实有了大幅度的增加,但是不少职业技术院校并没有真正按照对学生重点进行职业技术培养的要求来办学,在课程安排和专业设置等方面与普通高等教育趋同化,结果是理论学得不深不透,职业技能也是似懂非懂,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与市场的要求不尽适应。

三是,信息传递仍然不够全面准确、渠道不够畅通。劳动力市场的典型特征之一,就是就业机会与劳动力资源之间的信息分布不对称。在这种条件下,为了捕捉供求机会,劳动力市场上的供求双方都必须从事大量的市场调查工作。这些年,各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为了打通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的传递通道,做了大量的工作,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建立了不少职业中介机构,为劳动力供求双方提供了不少有用的信息。但是,在现有的信息传递渠道下,还是难以做到迅速、全面、准确地将劳动力供求信息传递给供求双方。一方面,广大的农村劳动力对用工信息的获取相当程度上仍主要是通过老乡、亲戚和朋友。以我们对广东从化市部分外来工的问卷调查结果为例,外来工到广东省来找工作的途径,以自己出来找工作为最多(占50.2%),其次是通过亲朋好友介绍(占45.4%),只有3.8%的人是通过政府劳务组织找到工作。另一方面,绝大多数希望就业的劳动力尤其是农村劳动力对劳动者应该具备的素质和技能的判断还存在相当大的主观性和盲目性,使得不少人虽然有求学和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愿望,却不知该学什么。

结构性失业问题并不是我国所特有,它是一个普遍的国际性问题。国际上解决劳动力就业中的结构性问题的对策,一般分两方面:一是调整收入政策;二是调整人力政策,而重点在后者。正如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人类发展报告》指出的:“就业机会的扩展依赖于经济的增长和人类基本能力的提高”。而且,西方国家针对结构性失业问题采取的人力政策已经由“消极”转向“积极”,即从以保障失业者的生活为目标转向以充分就业开发利用劳动力资源为目标。具体措施主要有教育与培训、人力计划、促进劳动力合理迁移、就业市场信息的收集与传播、反歧视政策等。

借鉴国际经验,缓解我国劳动力就业中的结构性矛盾,重点应提升劳动力的素质,既要提升劳动力的素质水平,又要改善劳动力的素质结构。其中,以下几点特别重要:1、强化职业技术教育的职业特色。即把职业技术教育回归其本位,注重职业技术教育的适用性、职业性和综合性,使职业技术院校培养的学生与市场需求相一致,并以此赢得学生和学生家长的青睐。其中的关键是根据市场对劳动力职业技能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使学生在学院接受的是市场上需要的职业技能教育与培训,而不仅仅是文化基础知识。在办学中,尤其要注意院校与市场的对接。2、注重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术教育和技能培训。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投入,同时注意培训的适用性,特别是要与用工企业合作,提升培训后的就业率,增强职业技术培训对农村劳动力的吸引力。3、加快高等教育改革步伐,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要使高等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适销对路,至少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1)着力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变迁。比如:改革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的计划审批制度,切实将办学自主权回归给高等院校。(2)高校在扩大招生的同时,必须注意做好市场调研,科学预测未来市场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结构,合理安排招生的专业结构,力求做到高等教育的专业结构和层次与经济产业发展的结构和层次相匹配。(3)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帮助高校毕业生制定恰当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确定适当的就业预期。(4)改革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模式,强化对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4、进一步完善地区劳务合作机制,疏通劳动力市场信息传递渠道。既要进一步完善跨省的劳务合作机制,又要进一步完善省内跨地区的劳务合作机制,同时要在劳动力需求较多地区与需要转移的劳动力较丰富的地区之间建立起全方位的合作,在职业中介机构与各类职业技术院校和普通高等院校之间建立起全面的合作关系。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