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试论陈云的忧农强农富农思想

2005-06-2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魏继昆 我有话说

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是影响和制约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基本问题,也是陈云同志艰辛探索和着力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试对陈云同志忧农强农富农思想及其特征作一论析。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更是陈云同志探索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点。陈云关于农业之忧,主要是忧中国农业生产力落后,其表现是:忧粮食等农

产品短缺。新中国成立后,作为主管财经工作的国家重要领导人陈云,始终为解决占世界1/4人口的民生问题,主要是为解决粮食等农产品的短缺问题而殚精竭虑。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的粮食等农产品严重不足,陈云对此忧心忡忡。在中共八届三次全体会议上,他向全党指出,人口和城市购买力持续增长而粮食等农产品则增长缓慢,“这是一个尖锐的矛盾”,“农业已经成为建设中的弱点”。他强调,“没有粮食是最危险的”。忧农业基础薄弱。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新中国建设的实践中,对于农业基础建设问题予以高度重视。但是由于中国人口多、底子薄,该问题不是短期内所能解决的。如在中国灌溉农业是相当薄弱的,1957年陈云指出:“在水利灌溉方面,我国不如日本,现在我国水地只占耕地面积的30%(含水田――引者),而日本占到50%。”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最根本的是实现农业机械化。这在短期内是难以做到的。如陈云在关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说明中所指出:以拓荒为例,如果开垦五亿亩土地,甚至在十年内都难以做到,“因为没有机器。”忧农业生产短期行为。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必须正确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尤其是在耕地等资源的使用上,不能采取重眼前而轻长远的“掠夺式”经营。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农村普遍推行了家庭联产责任制,粮食等产品产量迅速增加。但是,某些地区的部分农民,片面追求高产出,在耕地资源使用过程中,产生了“种田不养地”的短期行为。陈云认为,“化肥用得越来越多(超过一定数量),土地就越瘦。”对此他指出,“必须大力提倡施用农家肥。”

农民之忧,是陈云忧农思想的核心。这一思想意识的主要表现是:忧农民生活相对贫困。在中国,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生活状况如何,始终是陈云关注、关心的重点。如在50年代,他清楚土改后的农民生活状况有了很大改变,但他也知道,“还不能与外国比,只能与自己过去的历史比”。因为此时大部分农民的生活“还在中农水平以下”。即使到了70年代末期,中国经济有了很大起色,绝大多数农民也度过了贫困期,他仍叮嘱全党切记:中国“真正的问题是农民问题”。虽然新中国建立快30年了,“但不少地方还有要饭的,这是个大问题”。忧农民负担过重。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战争的原因,农民负担占到了其收入的20%”。陈云及时指出,农民负担“不能再增加”。60年代初,农民负担又出现反弹,陈云强调,粮食等农产品收购不能过头,“宁可少购一些,给农民多留一些”。70年代末,陈云对此问题的关注仍是一如既往。忧政府和农民的关系紧张。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中国特殊国情所决定,我国实行了粮食统购统销政策,政府和农民的关系也因此一度处于紧张之中。对此陈云感触颇深。他说,“粮食是农民的命根子,粮食紧张了,各项工作就一定紧张,同农民关系也就必然紧张。”

农村是发展农业生产的基地,是农民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场所。正因如此,陈云关于农村之忧的思想尤为深切。忧农村人多地少。农村人口多、耕地少,是中国的基本国情,更是陈云认识和解决中国基本问题的根本出发点。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陈云始终告诫全党,中国“80%的人口是农民”。同时他更认为人多地少是长期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忧农村经济体制脱离实际。作为生产关系重要内容的农村经济体制是否与农村生产力状况相适应,是衡量经济体制优越与否的根本标准,也是陈云探索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内容。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农村经济仍然是以小农经济为主体。陈云认为,“小农经济是分散的半自给的经济,生产水平不高,商品率很低”,主张在国家支持下,改革小农经济体制,积极稳妥地推进中国农村合作化的进程。1962年春夏之交,为了克服经济体制弊端,陈云向毛泽东和党中央建议:在农村实行包产到户责任制。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他的建议被否定。当被否定消息传来时,他身边工作人员回忆,“他听到后态度深沉,久久沉默不语”。忧城乡交流不畅。上世纪50年代初,陈云就认为,“城乡交流是一件大事,要动员全党力量去做”。在中国,“如果没有廉价的工业品供应给农民,并且把他们的土产推销出去,那么工农联盟就不能巩固”。60年代初期,中国通货膨胀严重。陈云在治理通货膨胀的实践中清楚看到,城市的钞票大量向乡村转移,在此情况下,“农民高价出售农副产品所得到的钞票,如果不想办法换回来,农民手里的钞票越来越多,就有农民不愿意继续向国家出卖农副产品的危险。”因此,这种不通畅的城乡关系,不利于工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不利于市场的稳定,更不利于工业化的推进。

陈云忧农思想有着鲜明的实践性特征,这就是忧农与强农的统一。首先,忧农业与强农业的统一。农业是民生之本。在数十年的革命生涯中,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之后,陈云不仅深忧中国农业发展缓慢,而且还千方百计地探索和解决制约农业发展“瓶颈”问题,致力于消除这一发展障碍,坚定地推进农业走持续发展的道路。那么,如何才能达到强农的目的?陈云在60年代初就指出:“要根本解决农业问题,一靠水,二靠肥,三靠拖拉机。”这是陈云对中国农业发展规律及特点的正确认识。正因如此,他坚决主张采取得力措施,兴修水利,扩大灌溉面积,大力推进新中国的化肥工业和农业机械化建设。其次,忧农民与富农民的统一。不断改善农民生活,使之走向富裕,这是陈云忧农思想的基本出发点。他尽最大努力探索和解决减轻农民负担、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增加农民实际收入、让农民富裕起来的重大问题。他认为,让农民富裕起来,一是必须加快农业生产的发展,特别是粮食等农产品的发展;二是必须正确处理好生产和分配的关系。因为“农民注意生产同时又注意分配”。三是要取消不合理的农民负担。经过中国共产党人的艰辛努力和亿万农民的奋力开拓,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农业开创了新局面。陈云高兴地看到:“农业生产发展了,农民收入增加了,生活得到了改善。”再次,忧农村与强农村的统一。陈云主张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采取符合实际的政策和措施,彻底改变中国农村贫穷落后面貌。如,他忧农村人多地少的同时,就坚决主张和实施农村必须走“增加化肥,养猪积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之路,“必须提倡节制生育”。实践证明,这是农村富强的基本途径。又如,他忧农村经济体制脱离中国农村实际的同时,尽管不断受到“左”的思潮的干扰,仍一直以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关注、研究和探索符合中国农村实际,能够调动亿万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农村经济体制问题。理论界学者们都认为,“陈云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先导者之一。”这一评价,陈云当之无愧。(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