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节约集约用地 大有可为

2005-06-3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林英 我有话说
6月25日是第十五个全国“土地日”。今年土地日的宣传主题是“节约集约用地,促进科学发展”,这个主题突出了用地和发展两个要素。围绕这个主题,记者进行了采访和调查,了解到在目前形势下,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有着特殊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解决土地与发展矛盾的惟一选择

这些年

来,我国经济实现了较快发展,社会有了很大进步,人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其中,土地保障功不可没,但也付出了过度用地的代价。从1996年到去年不到十年的时间内,全国耕地减少了1亿多亩,虽然主要是因为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等造成的,但建设用地导致的却是耕地的永久流失。在这个过程中,大量的土地被粗放利用,甚至浪费。据北京大学董黎明介绍,在全国670个城市中,现状用地超过人均最高标准120平方米的多达289个城市,有个别城市人均用地甚至超过500平方米。经济开发区圈占的土地更是惊人,2004年6月全国共有各类开发区6866个,规划用地超过我国海南省的总面积。而全国城市、建制镇现状用地的总和只有3.15万平方公里。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绝大多数开发区的土地使用效率极低,某省会城市的一个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工业产值每公顷165万元,甚至低于一般工业用地每公顷188万元的产出水平。

我国正处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发展阶段。耕地要保护,建设要用地,要解决这对矛盾必须提高现有土地利用率,把节约土地放在首位,必须在保护耕地的前提下求发展,以节约集约用地来保发展。

不断改进土地利用和管理的方式,从粗放用地走向节约集约用地,这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而且,在这个方面大有潜力可挖。国土资源部的专项调查表明,到2004年底,全国城镇规划范围内共有闲置土地107.93万亩,空闲土地84.24万亩,批而未供土地203.44万亩,三类土地总量为395.61万亩,相当于现有城镇建设用地总量的7.8%。国土资源部已经提出,今后一般城镇建设用地应该首先从用地挖潜中解决。

已经取得累累硕果

近几年,一些地方利用存量土地、挖掘再利用的潜力来满足发展需要,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在城市用地方面,立足建成区改造挖潜,一可使旧城更新,二可使城市增容扩能,三可节约土地、保护耕地。河北唐山市实施“平改楼”工程和盘活“城中村”“城中厂”用地,基本实现城市发展不出城,近10年城市建设用地97%来自于城区存量土地。海南三亚对上一轮房地产热带来的大片闲置地进行了“二次开发”,盘活土地15000多亩。在开发区,只要注意择商引资,改变过去粗放用地的方式,充分利用空闲用地,提高土地投资强度、容积率和建筑密度,完全可以实现“产业集聚、布局集中、用地集约”。苏州工业园区对投资额低于1000万美元的项目原则上不供地,同时推荐企业进标准厂房,每万元GDP用地仅5.8平方米。在工业企业用地上,通过建设标准厂房,实行“零增地”招商、技改,促使企业出城出村、向园区集中,不仅可以提高工业用地集约化,还能够推动工业企业产业转移、集聚和改造升级。江苏无锡市以集中促进集约用地,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居民向小区集中,去年在占全国0.05%的土地上,实现了占全国1.4%的GDP和0.9%的财政收入。内蒙古包头市通过土地利用潜力调查评估,引导工业用地大户挖掘用地潜力,一个包钢就整理出土地3000多亩。在农村居民点,通过合理规划,引导农民“进城出村”,发展小城镇、中心村,迁村并点、建设农民多层住宅、整理“空心村”、退宅还田,可以腾出大量土地。去年,江苏江阴华西村建起了15座塔楼,让农民出村进楼,仅此一项措施就使每户农民节约土地0.4亩。专家们还指出,我国有约2亿亩工矿、交通业建设废弃地,可以通过治理重新利用,宜建则建,宜耕则耕。河北邯郸市实施“千矿万亩”综合治理工程,通过复垦绿化上千座已闭矿山,一举收回上万亩废弃土地。各地的实践表明,在不新增用地、少用地、用劣地的情况下,经济社会同样能够得到良好的发展。

仍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

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尽管节约集约用地,有了良好的开端,但仍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 一是土地国情意识、节约集约用地意识尚未全面树立,乱占滥用土地的根本动因尚未完全消除。二是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反映资源稀缺的价格机制尚不完善。三是尚有大量土地闲置浪费。一些发展快、认为用地最紧的地方,往往也是闲置、空闲、低效用地的大户。四是一些法规政策规定还不利于节约集约用地。有的闲置地、空闲地及低效利用地盘活比较困难。

国土资源部部长孙文盛指出,全面推行这项工作,真正走出一条节约集约用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路子,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需要长期的奋斗。

一些专家分析说,过去形成的不计成本的划拨用地模式和习惯,是造成目前城镇存量土地闲置、粗放、低效利用的根本原因。市场机制是节约集约用地的内在动力,因而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推进土地资源市场化配置。推进节约集约用地,是国情的必然选择,是我国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通过完善政策,加强规划、严格管理,推动土地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的转变,我们完全可以走出一条保护耕地、节约集约用地的新路子。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