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播撒科技种子 传扬创新思想

2005-06-3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张炳升 我有话说

由中组部、中科院等部门组织的“院士专家贵州行”活动自6月10日正式启动,这是我国科技界和生产企业的一次成功对接,也是落实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一次重要智力咨询服务活动。来自我国煤炭、化工、制药等领域的21名著名院士专家,不辞辛苦,日夜兼程,分成四组深入农村、企业考察、调研,所到之处,答疑问,解难题,

办实事。他们的真知灼见,不仅为兴黔富民提出了良方,也给嗷嗷待哺的当地企业上了生动一课,在当地引起了极大反响。

贵州人均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低800多美元,产业结构不合理,城乡差距大,三农问题突出等,都是不容回避的事实,可是,院士专家们对贵州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新一轮经济发展充满信心,他们认为,当前,贵州正处于历史上社会经济发展大幅提升的高潮期。

贵州资源优势明显,有着“西部大开发”和“西电东送”的历史机遇。专家们认为,贵州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以超前的战略眼光和敢为人先的气魄,抓住关系当地经济发展重要产业方向,开创落后地区迅速崛起的新模式。中国社科院宏观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袁纲明、上海市公共行政与人力资源研究所所长沈荣华等为此举办了“人才强省战略和科技创新”以及“实现历史性跨越与观念更新”主题报告会。

“欠发达的西部地区还要利用西部大开发提供的历史性机遇,打破思维方式的封闭性,以最小的价格成本支配最大的收益,牢固树立比资源更重要的是资本,比资本更重要的是人才,比人才更重要的是观念,比观念更重要的是心气,在新的历史时期,鼓足勇气,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跨越。”专家们的报告,思路开阔,观点新颖,引起了大家的强烈共鸣,也给与会者带来思想观念上的一极大冲击。经贸委一位与会同志认为,报告很有深度,听了很解渴。

作为我国四大中药产地之一,贵州省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条件,中药现代化也是当地经济支柱以及最具优势的重点产业发展方向。参加本次制药组考察的共有7位专家,其中包括4位“两院”院士,是本次“院士专家贵州行”里实力最强的。

在对贵州省天然产物化学重点实验室以及神奇、益佰、百灵等著名制药企业考察之后,专家们提出,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民营制药企业要做大做强,必须尽快实现人才、科技与资本的结合,加快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走贵州特色医药的发展道路。

中科院院士、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陈凯先认为:“贵州中药业充分依赖资源优势,发展势头良好。中药是个特殊行业,丰富道地的药材为贵州药业腾飞提供了可能,事实也证明,贵州下大力气打造制药业,并将之放到六大产业群加以发挥是非常正确的。

第一次到贵州的唐希灿院士说,贵州并不如想象中那么落后,贵阳的中药产业发展非常快。可是,人无近忧则必有远虑,要在强手如林的制药行业占据制高点,必须具有竞争力的“拳头”产品,否则没有发展后劲。

几天的参观、考察给国家药品审评中心研究员、主任药师杜晓曦留下了深刻印象。她认为,贵州省许多药企立足实际,各具特色。在药品研发方面,民营制药企业要有远大的发展目标,要做好产品的近、中、长期开发战略,持之以恒,一步步将之变为现实,这是支撑一个企业发展的根本所在。

“实施‘煤变油’,不但可以让贵州煤化工迅速摆脱高新技术缺失下大产量低附加值的尴尬现状,还有望演绎一个能源产业革命的新‘神话’”。6月13日,在“院士专家贵州行”专题论证会上,中国神华集团副总经理、国务院能源办常务副主任张玉卓博士抛出了一个新鲜的话题。

在实地考察了贵州省煤炭工业企业生产情况后,身为中国最大煤制油项目负责人的张玉卓,自然把贵州水、煤资源组合优势与煤制油广阔的产业发展前景联系起来,他鼓励贵州煤化工解放思想,敢为人先,实施“煤变油”。在他眼里,就算是全国最先问津煤制油产业的内蒙古和山西,也无法和贵州相抗衡。500多亿吨探明储量的煤炭资源、1000多亿立方米的水资源总量,以及地处西南油品短缺市场的优势,注定贵州可以在煤制油产业上大有作为。

“院士专家贵州行”的磷化工小组在结束对“息烽―开阳―贵阳”和“龙里―贵定―福泉、瓮安―都匀”两条磷化工产业带考察后提出,要进一步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将创新能力作为企业不断发展的动力源泉。

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院士袁承业认为,贵州磷矿资源丰富,累计探明储量26.8亿吨,位居全国第二。贵州磷化工产业要实现规模经济效益,一定要把“磷”产品变为“膦”产品,也就是将传统的无机磷产品通过深加工,变为有机磷精细化工产品,这样才能提升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81岁高龄的袁承业院士这一观点引起了其他专家学者的共鸣。他们还就贵州省磷化工企业普遍关心的产业发展、技术创新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现场解决了部分长期困扰磷化工企业的技术难题。最后,四川大学化工学院还与开阳县政府签订了合作框架意向性协议,在积极扶持开阳县磷化工产业发展和技术人才培养等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并为下一步的全面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短短五天时间结束了,但是,院士专家们尽心竭力宣讲科技知识,播撒科技种子,传播创新思想,为黔中大地带来了新观念、新知识、新技术和发展新思路。

院士专家参观制药企业中科院院士陈凯先(右一),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昌孝(右二),中国工程院院士唐希灿(左一)。张炳升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