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诚信考试的伦理分析

2005-07-0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冯军 我有话说

考试若失去了诚信,就完全失去了意义。就这么一个无需置疑的问题,现实却作出了另一番回答。

考试制度的现代意义,再不能仅仅简单地理解为一个人才选拔方式、一个教学手段问题,因为即便是封建科举考试制度,其制度设计者和承载者的最终目的也还是对政治资源的分配与占有,更何况知识经济时代、市场经济条

件下,一切考试都要落实到对社会各类资源的配置、占有与经济利益的分配、消费上。因此,考试制度当然也就会是一个经济学问题,诚信考试也就可以归为一个经济伦理学问题。

考试活动可以得到经济伦理的辩护,但要解决诚信考试问题,仅此经济伦理的要求还不够充分。由于考试活动业已形成现代社会管理的一项制度形式。因此,诚信考试必须要由考试制度来加以保证。由此,诚信考试还需要从制度伦理的角度加以分析说明。

制度伦理,从道德实践的角度来看,是指存在于社会基本结构,并体现在社会制度如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中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的总和及其对制度本身的正当、合理与否的道德评价体系。从上述定义我们考察考试制度,就是对各项具体考试制度本身的正当、合理与否进行道德评价,以及对考试制度中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的制度性道德体系进行研究。人们总是首先选择用于制度的根本道德原则,然后才能选择用于个人的道德准则―――义务和责任。因此,要求诚信考试首先应从考试制度设计的道德性分析入手。目前,我们认为考试制度仍存在着严重的道德缺陷:考试泛化、目的异化、形式陈旧化。

在市场条件下,考试制度应该是市场催生的结果,其既具有经济的合理性又可得到道德合理性的证明。但就目前社会各类考试来看,似乎只能由政府部门来要求并组织考试。由于从国家到地方政府机构林立,如教育、人事、劳动以及各个行业部门等等,因此形形色色的考试五花八门。由于考试缺乏市场机制的作用,因而也就出现了只注重考试方式而忽略考试目的的现象,导致考试泛滥成灾。同时,考试泛化也必然增加全社会的考试成本,考试愈来愈不经济。制度的缺陷是某些伦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固然,个体的道德理性是有限的,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时期;同时,个人的道德意志也是有限的,往往难以克制自私欲望的膨胀,或抵御不道德所获的诱惑。但是,诚信考试应是应考者心性道德与考试制度道德性的双向契合,而后者更具基础性意义。所以,我们认为,诚信考试的关键是健全考试制度。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