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长沙市农村文化建设渐入佳境

2005-07-1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记者 龙军 我有话说
编者按深入扎实地开展文化下乡,是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有效措施。多年来,长沙坚持结合自身特色,积极培育农村文艺骨干和文艺队伍,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长沙市在积极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的过程中,大力加强农村精神文
明建设。他们的做法值得借鉴。

本报讯5月28日,长沙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谢建辉率市直专业剧团和部分“十佳”业余文艺团队来到天心区大托镇一力社区开展慰问演出,同时总结文艺下乡工作。关心下乡文艺工作队员,重视与服务地的及时沟通,是长沙市积极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具体举措。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长沙就把“送戏下乡”活动的重点定位于服务农村文化建设,注重大力培养农村文艺队伍。长沙根据自身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特点,积极培植特色文化。除传统湖南花鼓戏《刘海砍樵》外,他们还精心排练了《蔡坤山犁田》、《刘大娘笑呵呵》、《欢乐颂》等经典剧目,并注入时代气息。特色剧下乡演出受到农民的普遍欢迎,成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强大“助推器”。2004年,长沙市的3个剧团在全市农村演出1061场,放映电影496场。至今,这项活动已坚持了近10年,受益的农民达1600万人次。

变“送文化”为“种文化”,是长沙市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又一亮点。长沙通过“送戏下乡”活动,加大扶持基层文化工作的力度,定点、定时、定向、定人、定目标,以责任制帮助培养农村文艺骨干,为的是建立起一支永不离村的文艺队伍。在一些具备基本条件的乡村,他们在送戏服务的同时又举办声乐、舞蹈、花鼓、写作等艺术辅导班,让文化的种子在乡村的沃土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为进一步服务农民、为农村培养编导人才,还在农村建立了多处文艺创作生活基地,组织编创人员常年下乡,与农民打成一片,创作、辅导双管齐下,让“送文化”与“种文化”并蒂开放。

长沙市文化局局长周杏武认为,从农村实际出发,组织广大农民积极参与文艺表演、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不仅是国家的需要,也是新时期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素质的有效途径。为确保农村文艺活动深入人心,扎实有效,长沙市将所属专业剧团送戏下乡和培养农村文艺业余团队工作结合起来,并根据实际情况实行对口扶植,同时,在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上予以重点保障。目前,长沙农村已发展花鼓、歌舞、湘剧等业余文艺团队400余个。

从“送文化”到“种文化”,长沙“送戏下乡”使剧团改革不再迷茫。和全国艺术团体一样,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长沙市直各院团就开始摸索改革的路子,但由于多种原因,改革的步子一直迈得不大。一方面是买不到票,看不到戏,另一方面却是少演少赔,多演多赔。戏剧市场的严重萎缩,长久地困扰着剧团。自从推出扶持“送戏下乡”的举措之后,3个剧团如同在迷茫中找到了亮点。当他们顶酷暑,冒严寒,长年累月在乡村的土台上演出,亲眼看见那一个个置身在烈日下、风雨中而痴迷的身影,以及那一双双透着新奇、惊喜和欣慰的眼神时,演员们被深深地感动了。他们说,千改万革,惟有演出才是剧团的根本出路。演出是剧团存在的理由,也是演员艺术生命的体现。

近年来,长沙农村系列文化活动的不断开展,不仅有力地冲击和抵制了农村封建腐朽文化的侵蚀和泛滥,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也为促进乡镇区域商业圈的形成,推动乡村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