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从国家级奖章“脱落”说起

2005-07-1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驻日内瓦记者 刘军 我有话说

瑞士诺华集团总裁达尼埃尔・魏思乐日前在瑞士接受了中国政府颁发的“中国2004年度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颁奖仪式刚结束,挂在魏思乐胸前的奖章就到了他秘书手上。记者好奇地上前探询,秘书苦笑道 “奖章发生了挂钩脱落事故。”

一枚政府颁发的国家级奖章不到1小时就发生质量“事故”。我相信这是一种偶

然,但却是一起令中国难堪的“事故”。这使我联想到“瑞士造”的质量,我们能从“瑞士造”学点什么?

瑞士的学徒制度已有几百年历史,几乎涵盖各行各业,培养出大批优秀熟练技工。不仅他们的产品受到各国消费者的青睐,他们也得到雇主和社会的尊重。瑞士中学生毕业后,一部分上大学,绝大部分选择上各类专科技术学校,成为“学徒工”。他们在师傅带领下,按工种进行2到4年的培训。一位汽车修理学徒工说,不是所有人都想上大学。他在的学徒班有20多个同学,平时分散在不同车行从师学艺,定期返校集中上理论课。学徒期满,要通过严格的理论和实践考试才能拿到毕业证。如果实践课不及格,即使理论满分也拿不到证书。

在日内瓦百达翡丽表厂,24岁的钟表工人亚历山大中学毕业后在一家钟表职业学校培训4年。现在,他和两位工人配合,一年只生产4块怀表,价值高达1300万瑞士法郎(约合9000万人民币),他个人的年产值超过400万瑞郎!如果他没有熟练的专业技能,世界顶级钟表厂肯定不会聘用他。蓝领技工是否会让上大学的同学看不起?亚历山大说,他一周工作40小时,可弹性安排工作时间。和同龄伙伴相比,他不仅工作条件优越,而且收入“相当丰厚”。此外,每年还有5周假期,让上大学的伙伴羡慕不已。他说,上大学不是惟一出路。

瑞士企业界认为,企业发展靠名牌产品,名牌产品靠质量,而质量优劣则取决于工人的技术!近年来,随着高科技的发展,瑞士一些传统行业受到冲击,失业率增加,能带徒弟的“师傅”出现断档,学徒工制度面临危机。一些社会团体联名要求政府和企业支持和完善学徒工制度,让更多不上大学的年轻人接受培训。一些工会组织也表示,只有完善的学徒工制度才能造就技术完美的技工,他们是瑞士质量的代表和象征。

相比之下,在国内已很少听到“学徒”这个词了,“学徒”甚至成为技术简单、文化层次低的代名词。人们一味追求高学历,似乎不上大学就没出路,形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中国的现代化进程需要大批高科技人才,但同样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只有把国家级奖章“脱落”这类小事故不视作意外,而是从这些“小事”着手抓质量,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才会更扎实,更容易收到实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