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最美不过“夕阳红”

2005-07-1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徐小丽 我有话说

“你再看――披着一身晚霞的旧书业者犹在拾掇丛残,而三三两两的淘书客们,正满怀着‘偶得’旧书册的喜悦,‘踏着夕阳归去’呢!”

这一幅优雅且又温馨的淘书人归去来的画面,是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徐雁教授在他的新著《中国旧书业百年》的尾声中为读者用心描绘的,也是任何一位喜爱淘书的读书种子所心向往

之的场景。但这与其说是作者对往昔中国旧书业黄金时代的缅怀,毋宁说是他对旧书业未来发展的希冀。因为他接着号召:“拥有数千年经营传统的旧书业者何需黯然神伤?燃起你的热情,迸发出你的指挥,在泱泱中华的故纸堆前,续写出这一老行当的新篇章来吧!”他写道:

中国古书业的挽歌和旧书业的序曲在20世纪90年代渐渐奏响,尽管与日本、英国古旧书行业的式微一样,不免让怀旧者情惋,令淘古人心伤,但它或者也正预示着中国古典文化推陈出新乃至革故鼎新、除旧布新的局面终于渐渐形成了呢?不过,无论社会如何新锐文化如何时尚,旧书业却总是能获得它边缘化生存的空间,因为新生代人口中永远也不会缺失的,是那些恋古怀旧的读书种子。

大概正是这“缅怀和希冀之旅”,让作者坚持三四年,终于完成了这部将近108万字的学术专著,为读者展示出百余年来中国旧书业的发展面貌,系统探讨了近现代中国古旧书业发展历史和经营业态,从而高水准地一举填补了中国书业史研究的长期学术空白。

作为“华夏英才”基金支持项目之一问世的《中国旧书业百年》共分为9个单元。著作者以中国旧书业史为背景,依次叙述了近现代以来燕京和江南旧书业的历史风貌,披露了包括1966年8月“破四旧”在内,因内忧外患所造成的七大“书厄”,回顾了叶景葵、郑振铎、阿英等有识之士在社会动荡岁月,保护和抢救中华典籍文献的义事壮举,反思了“公私合营”对我国旧书业经营传统的影响,进而解析了在“救救旧书业”的众多呼声之后,实际掩盖着的当代古旧书业的症结,探讨了挽救、保护和复兴中国旧书业的可能之策。

如果说全书正文部分是对中国近现代旧书业所作的历史梳理,那么卷首6万余字的九章“弁言”,便是对整个中国旧书业史所作的横通分析。作者横征博引,多层次推进,终于在古往今来的文献中确立了基本的认识立场和评说视角,从而为正文九个单元的详尽展开伏笔,为进一步“探讨挽救、保护和复兴中国旧书业的可能之策”提供了可能。

今天,一方面是国营古旧书业的日渐式微,另一方面是私营古旧书经营摊点的日渐燎原;一方面是国营古旧书店对民营业主的有条件开放,另一方面是民间古旧书集市的“星星点灯”……这样矛盾的行业事实隐约地为古旧书业导入这样一条发展之路:“在20世纪90年代前期开始异军突起的旧书集市,是对我国民间漫长的古旧书私营传统的强劲回归。”这也许正是作者经过多年的考察、分析、思考和研究之后,经历了否定、否定之否定之后得出的见解。

作者把新书出版比喻为“朝阳产业”,而与之相生相伴的古旧书业也就是“夕阳产业”了。记得乔羽谱写的歌词:“最美不过夕阳红,温馨又从容。夕阳是晚开的花,夕阳是陈年的酒……”,借用来描画古旧书业这一“夕阳产业”,也是十分恰切的。朝阳虽亮丽诱人,但在真正的读书人的心目中,最美不过的还是古旧书业这一片“夕阳红”了。徐雁教授为这一片经历了时间和空间洗礼的人文风景存史,既富远见又涵卓识,不仅为当今中国旧书业的发展总结了历史的经验,而且为整个行业的改革提供了现实的智慧,其意义是十分深远的。

《中国旧书业百年》

徐雁著

科学出版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