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媒体莫炒“高考状元”

2005-07-2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张国圣 我有话说

有关“高考状元”的消息,正显出娱乐化的趋势。

某地两所重点高中去年就为“状元”究竟属于谁的问题,打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口水仗。一所高中抢先发布了状元出自本校的新闻,另一所马上对媒体称,自己有一位考生的总分被算错了,经过重新计算后的真实分数,比上述高中的第一名还要高出1分。围绕分数究竟是刚

开始计算有误,还是后来被做了手脚,两所高中随后又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媒体步步跟进,不断推出“重磅新闻”,终于使这场争论成为当地居民街谈巷议的焦点话题。

今年高考录取开始前,某市教委主任担心过度包装“高考状元”有违素质教育初衷,恳请媒体不要再炒作。不知是他的恳请提醒了媒体,还是仅仅由于时间上的巧合,当地一家媒体第二天便图文并茂地推出了关于新状元的长篇报道。其他媒体不甘落后,马上进行深度挖掘,各自又捕捉到了更多的细节。个别措手不及的记者错过了当面采访的机会,却不轻言放弃,电话一直追到了“状元”的老家,又探到了“状元”父母的职业、高中“状元”后如何庆祝等“新闻背后的故事”。

按照惯例,应该还会有媒体或商家邀请“状元”参加什么热线接听或者见面会之类。这一场新闻大战,至今尚未结束。

把媒体近几年所有的教育报道放在一起看,会发现一些很有趣的现象:在谈到素质教育的极端重要性时,他们会痛切地反思只重分数,不重能力的“应试”教育;但每到中考、高考结束,他们又会沉迷于“状元情结”而难以自拔。而且每次都言辞恳切,诲人谆谆。

报道上的自相矛盾,媒体不是不知道,记者本人也不是不知道。但他们认为必须这样做才能吸引更多的眼球,至少不至于因为不做状元报道被竞争对手抢走读者。虽然他们也知道,报道的最大受益者,是提供“状元”线索的学校――他们因此可以吸引更多的择校生,收取更巨额的“择校费”。但从众和迎合读者的心理,使他们心甘情愿地充当抬轿者。当然,或许媒体自己也有直接的利益考虑。

与去年相比,今年的“状元新闻”似乎过于平淡。因为事实过于清楚明了,再有能耐的记者和媒体,一下也找不出更好的跟进、深挖、寻找真相与内幕、事后再进行反思的办法。从纯粹炒作的需要来讲,类似去年状元之争的东西,才能让记者和媒体有更多的发挥空间。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