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美国学者谈汉语教学

2005-07-2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采写:刘丹 策划:蔡闯 我有话说

周质平,1970年毕业于台北东吴大学,1974年获东海大学硕士学位,1982年获美国印地安那大学(Indiana University)中国文学博士。现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研究系教授,兼中文组主任。曾任明德大学中文暑期学校(The Chinese Summer School , Middlebury College)主任九年(1983―1992) ,1993年与北师大合作成立普林斯顿暑期北京汉语培训班 Princeton in Beijing,现任该项目负责人。

让学生了解现代中国

教育周刊:您原来在普林斯顿大学教汉语,为什么一定要把学生带到北京来,并创办“普北班”?

周质平:普北班是普林斯顿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共同承担的一个汉语教学项目,创建于1993年。为了让学生学习原汁原味生动活泼的汉语,了解现代飞速发展的中国,增加学生对中国的感性认识,我们和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联合办学,共同创建了普北班。

在汉语教学上,北京是汉语培训当之无愧的基地,汉语教学应该以北京为准。多年来,国内的汉语教学的硬件得到了很好的改善,我想可以在两个方面有所改进,一是教材编写,二是教学观念。教材的编写可以更加灵活,要尽量多谈当代的中国,如政治制度,社会制度等,不要不谈中国文化则已,一谈就大讲汉唐盛世,悠久历史,其实当代的中国有很多可以介绍的内容,外国学生也很关注中国人目前的生活状态。

汉语教师应该是学者型人才

教育周刊:世界汉语大会正在探讨“多元文化架构下的汉语发展”的议题,您认为多元文化作用下,优秀汉语教师应该具有那些素质?

周质平:过去几年,北京作了很多汉语教师的培训工作,贡献很大。但从各个学校的培训情况看,在培训中,学校大都过分重视语言结构、语法的讲解,像是在培养一个操练员,我们不能满足于培养操练员,而应该使我们的汉语教师向学者型的人才迈进。如何从一个操练员转向学者型汉语教师?最重要的是应从文史知识方面加强。

作一名优秀的汉语教师,应该具有一些基本的素质,比如要受过良好的中国教育,具有良好的普通话水平和汉语知识等。作为一名优秀的汉语教师,语言本体研究必不可少,而将本体研究转化为实际的教学,则是一门教学的艺术,此外,教师外语的知识和能力也十分重要。

在语言教学中,好的汉语教师应该可以区分语言和知识、语言和记忆的不同。如果问学生“中国的四大发明是什么?”学生回答不上来,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知识性的内容,是记忆的问题而不是语言本身。在教学中,言语的内容是观点问题,而不是语言本身的问题。教师的职责是让学生句子说得对,而不是让学生和你的观点一致。教师应该作话题的组织者,而不应强调绝对的是非。优秀的汉语教师应该对海外的情形有一定的了解,这样对有些问题才能处理得比较得体。比如太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对教学有一定的影响。会影响和外国学生的交流。不要过分强调文化的差异性。我建议中国的对外汉语老师,有机会可以走出去,可以开阔视野和眼界,实际的经验,身临其境会有不同的感受。

学汉语并不是那么难

教育周刊:对外国人来说,学汉语是一件很困难的事。要让外国人学好汉语,首先要让他们明白学汉语并不是像想像的那么难。

周质平:我在汉语教学上,不主张以文法为主,而是用操练代替讲解。在语言结构的基础上体现功能,在强调功能的同时也应关注结构。在大量系统的操练过程中带入语法,在大量的语言操练中逐渐地习得。我将称这个为“天昏地暗法”。比如教“把”字句,我们不做文法的解释,而是让学生不停地说汉语,说很多个“把”,这样一堂课下来,学生在大量的练习中往往可以自然领悟其用法。汉语的立班精神应该是“由准确走向流利”。在汉语的语音教学中我提出一个口号:“一失音成千古恨”。汉语的四声是外国学生学习汉语的难点,发音失误也常常闹笑话。比如有的学生把“同窗”说成“同床”,很尴尬。因此,汉语教师应该时刻注意学生的发音问题,适时纠正。

词语辨异是语言教学的难点,克服这个难点的重要的环节是汉语教师的外语能力。比如让你说出“渐渐地”和“慢慢地”的区别,汉语的解释可能很难,但是如果使用英语解释,说“慢慢地”是“slowly”,“渐渐地”是“gradually”,学生则很容易理解。应对这两个词本身有透彻的了解,其次用对应的外语解释出来。可见在近义词语的辨别中,老师的外语能力起决定作用。

当然,汉语老师除了学识经验之外,一个人的个性也很关键。好的汉语教师应该诚恳、热情、充满爱心,在与人的交往中可以感到乐趣。中国的传统观念,常常强调师道尊严,在这个问题上,应该转变观念,我们应该把学生看成自己的顾客,应该让我们的顾客满意,这并不是有失尊严,而正是尊严之所自来。

语言能力是教学的最终关怀

教育周刊:教学相长,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得失是否也对中国学生学习外语有所启示?

周质平:语言教学不应该为考试服务,这也正是中国学生英语学习失败的原因。综观中国学生的第二语言的学习,可谓“一字一泪,声泪俱下”。中国学生外语学习的时间很长,但是学习的效果,整体上并不太成功。主要的原因是中国的外语学习主要在为考试服务,这是在练习特异功能,而不是培养语言能力。这种能力不只是记忆的能力,也不该是知识的获得。真正的外语习得应该是一种新的语言习惯的建立。以测试为标准的语言能力实际上是虚假的语言能力,不仅是消极的,而且是有害的。因此最近很多国家也不再仅仅依靠托福成绩作为唯一的标准,而会通过电话口试和面试考查学生的口语能力。教学成功与否,最后的评判,应该是学生而不是考试。实际的语言能力的获得才更重要,花大量的时间金钱在考试上,这是对语言学习的误解。我们的教学应该始终为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服务,真正的语言能力才是我们教学唯一的最终关怀。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